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勉强算笔记
本书标签: 校园  中药  化学     

西基:能量代谢和体温

勉强算笔记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所蕴含的化学能。

一般情况下,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是体内能源物质储存的主要形式。在糖和脂肪功能不足时,蛋白质才分解供给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

组织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不能直接利用物质分解释放的能量,只能利用ATP中储存的能量,因此ATP既是机体的重要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能量代谢率:定量测定机体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定能量代谢率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

食物热价:一克食物分解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二氧化碳生成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现象),环境温度。

基础状态:人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与体重和身高无关,体表面积成正比,年龄成反比。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壳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的温度。体核温度:人体深部的温度。

正常体温: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窝温度36.0~37.4℃。

体温的生理变动

昼夜波动:清晨2到6时体温最低,午后1到6时最高。

性别: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摄氏度。

年龄:儿童较高,老年人较低。

肌肉活动及其他因素:运动、情绪激动升高,精神紧张,进食升高,睡眠麻醉时降低。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机制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下内脏(主要是肝脏),运动状态下,骨骼肌产热,新生儿褐色脂肪组织。

产热的形式:战栗产热,非战栗产热。

产热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神经调节(寒冷刺激)。

散热的主要部位:皮肤。

散热的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当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人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

传导散热:当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与其接触的物体。

对流散热:当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能量传导给与其接触的冷空气。

蒸发散热:通过体表和粘膜水分蒸发,带走能量的散热方式。

人体的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

大量出汗时机体丧失的水分比电解质多,引起体液的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高渗性脱水。

散热活动的调节:发汗,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中枢温度感受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体温调节机制—体温调定点学说:在下丘脑PO/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调定点将体机体温度设定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当体温处于这一温度值时,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处于平衡状态,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体温能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温度值水平。

上一章 英语 勉强算笔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中基:望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