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以往的那些得“道”之事物,如:天得“道”便清,地得“道”便宁,神得“道”便灵,谷得“道”便盈,万物得“道”便生,侯王得“道”便为天下尊。
倘若他们归还“道”的话,那天不得清,便撕裂;地不得宁,便荒废;神不得灵,便止歇;谷不得盈,便枯竭;万物不得生,便覆灭;侯王不得尊,便垮蹶。
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基,高尚是以低下为基础。因此,那些侯王才自称为“孤”、“寡”或“不榖”,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非也!
因为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无需自我称赞的,所以我们不要把石头当成美玉,更不能把美玉视如石头。
【心得】
1、感慨啊!秦始皇给自己冠上了至高无上的帝号,以确保其神圣地位不容侵犯。两千多年来,又有多少英雄豪杰为此名号而折腰饮恨呢?现在的人,为了争一个小小的村长都会大打出手,何况是高级官吏乎……
2、我觉得“一”是万物的根基,这不是因为有“一”才会有“二”,才有“三”的缘故。卵子和精子都不是“一”,而是在卵子受精后,这颗受精卵才会与“一”相契合。有了“一”以后,受精卵才能得以成长。至于受精卵是如何拥有“一”的,我们在【道德经】的第十四、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八章中便可略知端倪,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理解。
【注释】
“昔”是形容词,即:过去的,以前的。
“得”是动词,即:契合;获得,取得。
“一”是指:世界万物成长的最初根基,也称为“道”。
“者”是代词,指人、事、物,或时间等。这里指宇宙万物。
“致”是动词,即:归还,退回。
“之”是代词,即:“道”。
“谓”是动词,即:认为,意料。
“不榖”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就僭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