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们的小阳,在两个多月之前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物态变化啊,同学没都知道有什么物态啊?”
“固态,液态和气态”
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么好,我们今天来讲一下物态变化”
……
“好了同学们,下课!”
“我*!下课了?讲完了?就这么多?没听懂啊”
同学们开始抱怨(实则是那些上课根本没怎么听的说的)
我们的小阳因为有一位同学的打搅,而没有听明白,但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不是谁都有我们那样的理科生天赋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细讲一下物态变化
首先了解物态的定义
固态:一般固体的基本形态,有固定的形状,但不具备流动性
(注:固态与固体不是同一种概念)
液态:以平时最常见的水为例,就是液态的,俗称液态水。液体都是液态,与固态物质不同的是没有固定形状,但有流动性
气态:气体的平时状态就是气态,与液体相似,没有固定液体且具有流动性,但气态物质牵扯到之后的一个概念“气体的流动性不存在空间限制”
举个例子,一瓶氧气,一位病人吸氧消耗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氧气,虽然质量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不变
不然各位是如何在广大的地球活下来的?地面上的氧气都被吸完了,天上的便会流下来
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一定要先学会看温度计
温度计分为体温温度计与煤油式温度计
体温温度计:依靠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造,眼里好一点的都会发现玻璃管内有一个小窝,这个窝是为了防止从被测物体中取出水银回流
最高量程最高不会超过42℃
刻度值为0.1℃
一个常识,口腔内的正常温度在35.8~36.9℃;而腋窝的正常温度在36~37.3℃
所以与其说把温度计放在口腔内测量,还不如放在腋窝里夹着
首先来讲一下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熔化
熔化的物质有分类,一般分为两种:晶体与非晶体
例如冰和盐就是晶体
非晶体的物质在平时见到的比较多,讲个故事: 家里停电了,我点了一个蜡烛,透过窗户向外看去,只能看到沥青的马路,和树上的树脂,和天空中飘着的塑料袋
文中的重点:蜡烛,窗户(玻璃),沥青,树脂和塑料袋,这些都是非晶体
非晶体与晶体的区别在于熔化时的变化
晶体在熔化时会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当温度到达这个熔点,物质就会熔化,然而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持续吸热,所以温度不能降低或者停止加热,否则熔化停止
在熔化过程中, 物质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所以简称“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是没有固定的熔点的,非晶体物质只会一直吸热且温度升高,直到变成液体
现在我们来举几个实验中常用的例子
晶体:海波,非晶体:树脂
海波的熔点大概在48℃
树脂没有熔点
在加热两种物质时,要用到酒精灯和水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将物体放入水中,使物体平均受热,这样能够最直观的观测到物质的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