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历史故事  影视同人     

十八

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还有一个与做饭有关的例子,也很能说明中国人的节俭,这就是,他们在做饭时都考虑到了如何节省柴火。燃料是很紧缺、稀罕的,一般而言,仅为一些树叶和庄稼的根茎,这些东西的燃烧速度很快,一眨眼就烧完了。为了让食物熟得快,锅底都要做得尽可能的薄,用的时候必须多加小心。收集这种不可或缺的燃料的整个过程,又构成了一个极端节俭的例子。每个还无力干其他活计的最小的孩子,至少能够去拾柴火。浩浩荡荡的拾柴大军在秋冬季节尤为壮观,满山遍野,在他们的竹耙那饥饿的耙齿所经过的地方,一片枯草都不会留下。男孩子们被派到林子里去,像收栗子一样把枝头尚未落尽的枯叶全都打下来。至于田里的稻草,则常常是没等到秋风将它们吹起,就早已被某个勤快的拾柴人所“俘获”了。

每个中国家庭主妇都知道让布料物尽其用的秘诀。她们的衣服无论花样还是做工都极其简朴,既省时、省工又省料,与她们西方国家的姐妹们的奢华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小的一块外国布料,也总是能得到中国妇女的钟爱,这种再利用虽然不够美观,却非常实用,其方式是所有的“家政学”女作家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一个地方用不上的东西,换个地方却一定能用上,一小条碎布料也会被用来做鞋襻儿。一位伦敦或是纽约的好心人会捐出他多余的衣服,他心里暗暗希望,这些施舍不会让接受者们自认为是穷人,否则,善举反而会变成一种伤害。但是,如果把同样的东西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服饰的材质和样式都迥异于我们,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到再也没有任何潜在的价值可供挖掘。

中国人常常会送给朋友们一些字幅,这些字幅被三针两线地缝在一张绢帛上。用线缝而不用胶粘,其目的就是让受赠者好另派用场,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把字幅拆下来,这样一来,他就拥有一块非常有用的绢帛了!

  作者所描述的是一八七几年时候的事,其实到了100多年后的今天,节俭的习俗还是随处可见,可以说深入骨髓。我曾在广东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被一个老板叫去帮忙搬东西。搬完之后,他拿出一箱苹果,没想到全部都是烂的,因为放得太久了。然后他拿出水果刀,切去腐烂的部分把3/4或半边好的放到我们面前,说:“不好意思放得太久了一点”。很显然这箱苹果虽然已经腐烂了,他还是舍不得扔。从另一方面说苹果之所以会全部烂掉,说明他平时也是舍不得吃的。他是非常富有的,住的房子非常豪华,光房子的空调系统在当时就花费了二十多万。而且他还有两台几十万的小汽车。

另外的一个例子,也是一位老板准确的说是小企业主,他有两个小工厂,一幢五层的楼房。但他开的却是一辆便宜的二手车,按他的经济能力是完全可以买得起新的小汽车,但他却说划不来没有必要。这些有钱人在许多方面也许很奢侈,但是但凡能节俭的地方他们一定会节俭。

不管是100多年前,还是今天,中国人的骨子里浸印着节俭的影子。这是否说明中国人有所谓节俭的基因呢?其实在基因中是不可能有一段基因叫“节俭基因”的,它根本不存在。导致节俭这种行为发生的是一系列基因协作的结果。摩托车不可能有个部件叫“突突声”尽管排气管的确能发出“突突声”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厂商会把排气管叫做“突突声”部件。因为排气管发出“突突声”是一系列部件协同工作产生的结果。因为人类对基因研究的历史还不够长,所以会有如此可笑的错误。

中国人节俭的原因首当其冲是人口众多,从古至今中国区域人口的数量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地理气候环境非常利于人口的繁殖。的确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夏天虽然炎热,冬天寒冷但是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候气候都是不冷不热非常宜人的。适宜的气候带来丰富的物产,因此人口繁殖的速度非常的快。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容易走极端,适宜人口繁衍的地方人口过度膨胀,导致人口过多,而资源再丰富也会显得不足。

另外导致人口众多的原因是战乱。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战乱带来的后果通常是人口的急剧减少,怎么又成了人口众多的原因呢?实际上战争结束之后,社会的形势是要求多生孩子,政府也会有相应的政策鼓励生孩子。所以在那种情况之下,一个女人生十个孩子也是司空见惯。经过短暂的数年后已经达到饱和,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有惯性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多生,于是乎,再经过若干年人口便过剩了。过度的人口使各项资源非常的紧张。应对之策便只有节俭了。

另一个导致中国人节俭的原因是明恩溥口中的“智力混沌”。但我认为明恩溥犯了一个错误。他把中国多数人具有的“智力混沌”当成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的普遍特征。占多数的中国人的确是有“智力混沌”这一个特质,但是这些人只不过是占了多数,而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具有远见卓识,优秀的创造力及其他的可贵品质。但是他们成了可怜的相对少数,成了被排挤被嘲笑的那一部分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许多的事情是黑白颠倒的,因为智力混沌的人是分不清黑白的。可喜可贺的是这部分人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我通常认为在一个十个人的团队中有七个人是混日子的,胆小怕事的,鼠目寸光的,而另外三个人则是智商优秀,远见卓识的,积极进取的。那么这种团体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对于一般性的事务,团体都能较好的完成,毕竟有三个有能力的人在支撑着。但是要进行某种重大甚至是算不上重大的变革则会比较困难,因为另外七个人反对。混日子的人是最反对变革或者说改革的,他们只希望保持现状。因为改革是很可能失败的,失败则代表覆灭,而不改革至少还可以拖上一段时间,他们不愿意想得太远。如果你告诉他不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覆灭。那么你会在他们那里得到两种回答。一种是他们会告诉你:“不会的,只要能拖下去,就一定有办法,不会覆灭。”第二种呢?“改革会死得更快,不改至少可以多存活一段时间。”智力混沌导致的后果是大部分人看不出人口过多的弊端,少部分人意识到这种弊端,反而成了被嘲笑歧视的对象。

  节俭的第3个原因是因为生产力不高,而生产力不高则是因为过于保守。统治阶层的保守是容易察觉的,因为影响比较大,毕竟官员阶层手中有着很大的权力。人们很容易分辨保守的政府和激进的政府。而普通民众的保守则是难以察觉的。保守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创新性的伤害则是巨大的。中国很早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是世袭的。所以说这个制度在当时来看还是很先进的。统治阶层的人,占多数的是来自民间,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来自于王室宗亲。在古代中国,当官或许是因为有才华,“科举”考得好,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而要在官场上混得下去,则需要普通民众的支持。如果民众是保守甚至是迂腐的。那么保守的官员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拥护,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而“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用先进的制度去选拔一批落后的人,这是从创新性这个角度来讲的。什么是落后的人?即使不思进取的人。所以我们去看一些关于古代官场的书籍,发现那些有志进取的官员,往往郁郁不得志。而保守平庸的官员就是稳坐钓鱼台,过得还不错。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看一下,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如何扼杀创新力的。

  

上一章 十七 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