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求索的精神必然会发展出辩证法。因为无论求索的精神还是辩证法思想都为同一类型的脑袋所偏爱那就是——喜欢寻根问底,充满探求渴望的大脑。百度百科里有一段话:“墨家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经》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流传下来。”墨家的作品被道家收录,难道不是他们志趣相投,原本一脉的见证吗?
墨家的思想与逻辑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可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古印度因明(见印度逻辑史)相媲美的科学体系,在中国逻辑史和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从秦汉以后,这份宝贵的遗产长期被忽视。晋朝时,鲁胜虽作《墨辩注》,但仅存其“叙”。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孙治让、梁启超、章炳麟、章士钊等人才开始把墨辩逻辑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使墨家逻辑思想重新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世界的古代文明在早期相继发展出了辩证法思想和探求精神。中国、古印度、西欧相继产生了自己的逻辑体系。但是中国的墨家思想和印度的因明在后来相继式微,只有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得到发扬光大,进而产生了近代工业革命。这其中的秘密在哪,只怕值得各位好好思考。
七《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弟子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一书主要反应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等诸多方面。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海森堡都受到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汤川秀树说他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灵感就是受庄子“倏与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的启发。海森堡十分推崇庄子技术哲学的思想,并多次在讲演中提到庄子的观点。后来,海森堡又把庄子的哲学写进了他的专著《当代物理学的自然现象》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也表达了类似思想。
八、《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自从宋、元、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就如同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九、《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整理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弟子整理而成。《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思想莫过于“性恶论”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与西方关于人性的思想是相同的。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性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仪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十、《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韩非子》注本中,重要的有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以及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