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屋后的梧桐少了许多叶子,连带着李闵也沉浸在了一种莫名的悲伤中。修远经过半年的苦练,琴艺已经算得上不错了。至于养昭,祁先生已然觉得他可以赶赴来年开春的解试了。
这冬天着实难熬,临安已算是气候温和,不能说太冷,但这里湿气重,寒气不留神便会钻入衣袖中,待发觉时,那一片已是湿凉湿凉的了。祁先生到府上讲学的日子渐少,送信的差事也不多,父子三人常常待在温暖的小屋中,并不怎么走动。
“等梧桐花开时,你便成举人了。”李闵笑着对养昭说。本朝的科考,按次序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未过解试,皆为秀才,一过此关,变成了举人。举人方能再往下考取功名。李闵这话里,饱含期待。
“父亲,倘若我能中举,便去应试做个有品的官,好让你和大哥都能离开崔府。”养昭说这话时,没注意到修远的身子微微一颤,李闵见状,轻轻别过了话题,“如此甚好——养昭,解试的盘缠需要多少?”
“老爷已经替我包了来往所需,逆旅及干粮,都早早准备好了。”
“是吗,”李闵心里,对崔家大人的热情终究有些疑虑,但毕竟自己孩子承蒙人家照顾,不好多说,“看来这崔家老爷确是个善人,你来日有了功名,切不可忘了他的帮助。”
养昭点了点头,便继续温习功课。修远此时已把琴调试好,父子二人便奏起了那首《吴江吟》,琴声悠悠,养昭的心神为之一振,看书的目光又集中了几分。
新年春,养昭得到崔府老爷安排,去往应天府里进试。解试共三天,分别考经义,诗词,策论三场。这三天里,天气凉爽,加上平日里多有习练,养昭作答得心应手。考完时,他隐约觉得自己榜上应有名了,回来路上的一夜,吃了顿酒席,略微有些醉意,是夜凭栏远眺,也是踌躇满志。
回到府中,崔家老爷亲自过来询问情况,养昭如实回答,老爷言语间藏着些欣喜,又嘱咐了他几句才离开。看着这位大人远去的背影,养昭察觉到了点异样。在听到回答后,修远和李闵也都放松了不少,然而解试的结果,还需静等一月后的回报。
修远趁这几日老爷多有关照,提出要作府中的琴师,一曲《渔樵》赢得管家喝彩后,他便和父亲一样,得了这个闲差。养昭于是常常得闲,有几日还去外头平康坊的茶馆坐了坐,外面的人声鼎沸让他不由得憧憬日后离开崔府的生活。
梧桐的花苞也从梧叶掩映间显了出来,眼看着就要开花了。这棵来自故乡的种子长大的树已经很高大了,父子三人都在等着见到飞花满院的那一天。桐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李闵真的觉得,流离了多年,他们的生活,终于要有起色了。
在日夜期盼中,公家的人到了崔府。为首的学官与养昭认识,见养昭没看到他,他只是暗自摇头叹息。“恭喜崔大人,令府中有公子上榜,是新晋举人!”学官见了崔老爷,忽地多了几分笑容,表面如此,他内心对这位朝臣却是带着些不屑——为官于六部之中,干的净是些贪污受贿之事。
崔老爷倒是笑得真诚,几次挽留这一行人饮些茶水,学官推辞了几次,以“仍有学子等待喜报”为由,才没让崔老爷留住他们。离府前,在大门口,养昭终于发现了这位故人,他上前持弟子礼问好,却看见学官的眼神中带着许多遗憾——以养昭的谈吐和才学,竟然落第了,便是他见多了此类事情,也不禁有些愕然。
养昭看见学官的面色,心中一冷,须臾,才问道:“敢问先生,学生这次解试可是榜上无名?”
“正是。”学官长叹一声,“你不必灰心,科考之路漫漫,你尚且年轻,未来还有机会。”尽管有了些猜测,养昭还是恍惚了一阵,这时,又听面前的这位大人说道:“崔府之中,倒是有一位公子中举,那篇策论着实不错,讲的是纵横得失——”听到这,养昭猛地抬头,打断道:“是否还有秦亡天下的论证?”
学官本来有些恼意,闻言一怔:“确实是有,你怎会得知?”养昭提了口气,接着说道,“不仅如此,那篇文章里是否还有‘剥削之弊,日犹可见’一句?”
“正是。你——”学官回想着‘日犹可见’一句,幡然醒悟,“适才‘日’‘见’二字,可是对应着你的本名‘昭’字?”
养昭点头,一个名字忽然从记忆里浮现,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地问,“先生,那崔府中榜之人,姓甚名谁?”
“崔实。”
当这个养昭不愿面对的名字从学官口中说出来时,便犹如五雷轰顶,让他的头脑一片空白,所有没想清的事,都在这一刻揭示得明明白白。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