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今学生的学习,不是在题海中如痴如迷地打圈,就是对学业失去信心,无心学习。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如此地学习?还有,我们该如何去解救学生呢?
据了解,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关注”学生们对外界各类事物发生的兴趣爱好,然而他们不是让学生们顺其自然地发展各自的兴趣,而是强迫学生去选择“兴趣”。教师们选择自己的目的在直接“挂钩”。因为所教学生成绩的上升或下降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只是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无暇顾及其它,如道德、卫生等。把本来应该能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小天地”,弄得“苦不堪言”。殊不知,把学生们的“兴趣”压缩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使他们丧失了更多方面的“艺术熏陶”的机会。
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而教师带有功利目的强加给学生的变了味的“兴趣”,只会成为他们的压力,扼杀了他们宝贵的童心,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优秀人才一般都兴趣爱好广泛,但并非是“诞生”于“独裁者”的指挥棒下。我们怎么能让小小年纪的学生就“偏食”,“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趣的事物可以使人减小焦虑,增加快感。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诺斯做了兴趣与智能对比的研究,认为兴趣具有促进努力学习的功能,他还认为兴趣与智能相比,兴趣更重要。也就是说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能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占优势。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语文课教学的情景中,将高中学生按照智能与兴趣分为两组,一为智能组,一为兴趣组,智能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和写作没兴趣,而兴趣组学生的平均智商只有107,可是他们喜欢阅读和写作。在这两组学生学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测验,到学期结束时,发现两组的总成绩,兴趣组优于智能组。兴趣组平均每人阅读20.7本书,写了148篇论文,而智能组平均每人阅读5.5本书,写了3.2篇论文。由此可见,兴趣时于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正因为兴趣对学习有其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下面几点是我研究小组对教师作的建议。
(一)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兴趣倾向性是指对什么内容发生兴趣,它是形成其它兴趣品质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可以是指向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不同的学生,其兴趣的倾向性是有差异的。如有的学生对绘画有兴趣;有些人只对影响自已个人利益的东西感兴趣等。
应该运用自身和集体的教育力量,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