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在日本当朝臣姓——安倍氏,安倍晋三是其一百二十八代传孙。他到中国之后取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他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早在日本奈良时代,阿倍仲麻吕被日本政府派遣,留学中国。他的别名阿倍仲麿、阿倍仲满、晁衡。
公元698阿倍仲麻吕,出生在地日本大和国(今日本奈良),卒于770年。17岁时,阿倍仲麻吕入唐朝太学读书,第二年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
唐开元五年,一批日本留学生归国,阿倍仲麻吕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朝衡,长留大唐长安,与李白交往颇深。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后,任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他为中日文化交流着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民俗颇有研究。唐开元19年(731年),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职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阿倍仲麻吕担任这个职务,行走在唐宫廷中,经常有接触唐玄宗的机会,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皇上的器重,之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开元21年(733年),阿倍仲麻吕曾以双亲年迈为由,请求唐皇帝回归日本国。玄宗皇帝一再挽留,他未能实现宿愿。天宝十一载末(752年),以藤原清河大使为首的日本第十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
大历五年(770年)终老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代宗为了表彰阿倍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李白在其去逝后曾赋诗一首——《哭晁卿衡》,诗曰: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1978年西安市和日本奈良县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阿倍仲麻吕。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唐兴庆宫遗址上落成,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1985年,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在洛阳紫微城应天门遗址建立“日本国遣唐访都之地”纪念碑亭,纪念名单中便含有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对十二生肖尤为爱好。阿倍仲麻吕生活在中国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时代。那时邻国名人学士纷纷来唐学习。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高涨。他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造大船,通过宫古海峡经东海绕道渤海,由大连登陆,换乘马车抵达长安,日本本地学子渴望像阿倍仲麻吕一样来中国深造,把先进的文化带回日本。
公元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以多治比县守为首,由557人组成的第八批遣唐史船。十六岁的阿倍仲麻吕被政府推举为遣唐留学生。
开元五年(717年)3月,阿倍仲麻吕随多治比县守大使一行,从难波(今大阪)起航,向中国大陆进发。同行的著名留学人员还有比阿倍仲麻吕长三岁的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等人。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同乘一船,渴望入唐学习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使这两个青年人立刻结为好友。于同年九月底到达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唐朝都城——长安。首访地也有说是东都洛阳。 开元五年(717年)二月唐玄宗至东都,该批遣唐使于九月底抵达洛阳城,在紫微城应天门受到唐玄宗的亲切接见。储光羲《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天中:指洛阳,唐朝的东都。古代认为北斗星是天之正中,洛阳居北斗星下为地之正中,玄宗前期,多居洛阳接受各国的朝拜。如唐·许浑《洛中游眺贻同志》:“康衢一望通,河洛正天中。”由此进一步印证了该批遣唐使来洛阳朝见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