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几日,公叔痤病逝。
这天夜里,丞相府行完葬礼前预礼,挂起了白色灯笼,府中上下人等皆是麻布孝衣大放悲声。我同大父前去吊唁,竟遇得魏王前来,身穿孝衣,在老丞相灵前放声大哭,只是嚎得嗓音嘶哑也不见掉一滴泪。
魏王的祭奠惊动了安邑官场,一时间高车骏马挤满丞相府门前,高官重臣们一片白衣,一片痛哭。
人群中我见得卫鞅,白衣如旧,淡漠如初。我前去找他说话,他平淡的语气中掺杂哽咽:“老丞相有恩于我,无愧于国,只是再无回天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滑入深渊,万劫不复。”
我想起老丞相生前用他杀他之言,不由得震悚,道:“鞅兄,你若是前往别国入朝为官,会使魏国灭亡的,是么……”
卫鞅望着我不语,眼中似有深潭。我突然觉得,他冰冷吓人得可怕。
公叔痤被隆重地安葬在安邑城南的灵山巫真峰下。孤峰为陵,面眺盐泽,与先魏文侯陵园建造所差无几。
老丞相膝下无子,正待老夫人不知如何安排守陵之人时,侍女来报,说有一人自愿守陵。老夫人一问,原是中庶子卫鞅。
大父将此事说于我时,我甚是不解:“守陵当需三年,现下时局瞬息万变,卫鞅怎敢失此良机?”
大父呵呵一笑:“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也。”
卫鞅临走前,特地来向大父辞行:“卫鞅此来,是为归还老前辈之《阴符经》。”
大父推开他的手,道:“老夫有言,先生若看得上眼便拿去,如何能反悔不成。再者,守陵三年难免寂寞难耐,老夫再送先生一书,聊解孤寂。”说着便递上几卷书简。
卫鞅略扫一眼,大愕,连忙推辞道:“此书贵重,鞅实不敢受。”
“无妨。”大父将书简硬塞到卫鞅怀里,“老夫知先生习法家,这李悝《法经》当属必读。奈何传至今日已算孤本,便赠与先生。老夫老矣,日后将是你等年轻人的天下。”
卫鞅抱着书简深深一躬:“卫鞅何其幸哉,得遇前辈。”
大父将卫鞅扶起:“不必如此。只是老夫尚有一问,也是老丞相深虑之事。先生可否告知,究竟师从何人呐?”
卫鞅闻此面露难色:“不敢欺瞒前辈,只是卫鞅出山时,老师便与我定下规矩,孤身在外不言师名,自此是非功过皆由我一人承担。”
大父愣怔片刻长叹一声:“老夫一生经商在外,不乏见过许多名家大师,如你师徒这般者,旷世难闻。若非身为商贾,身份低微,”大父看着卫鞅笑道,“老夫何曾不想收一个如你这般的学生啊!”
卫鞅赶忙道:“前辈实乃义商,自是与那只谋名利的商人不同,鞅万不敢看低前辈分毫。”
大父摆摆手,道:“老夫还想问先生一事,三年之后,作何打算?”
卫鞅闻言沉默片刻,道:“尚且不知,游走列国寻求出路,抑或前往稷下著书立说,皆有可能。”
“先生此言,断不可能留在魏国了?”
卫鞅一笑,笑得几分凄然几分嘲弄:“魏王昏聩,弄臣乱朝,难成大事。”
大父也喟然长叹道:“先生所言甚是啊。倘若先生不弃,待三年期满之后,若先生心中已有成算,秦氏愿出资,助先生一展宏图,成千秋功业。”
“前辈!……”
“大父!……”
我与卫鞅同时惊愕,呼喊出声。我又如何不知,朝政一局深似海,一旦陷进去,恐再难抽身。秦氏家业虽不能言富可敌国,但也有万金之众,是几代人辛苦攒下的家底大父如今一言,便是已做好日后为卫鞅挥金如土的打算。
“无需多言。”大父摇头笑道,“老夫垂暮,恐难看到先生成就一番功业,也不敢奢求后世史书能为我等贱商留得一榜,只求在这大争之世里,究其一生并非只有饱餐酣睡追名逐利,也能为亘古功业奠下一笔。不求彪炳千秋,但求问心无愧也。”
卫鞅听闻此一席肺腑之言愕然许久,噙着眼泪深深一躬,道:“前辈高义,鞅之此生若不能建功立业,有何颜面再见前辈,再见世人!”
大父拍拍他的肩,眼中满是赞许:“去罢,去罢。”
“卫鞅,告辞。”
目送卫鞅策马离去,我方才问道:“大父适才所言,可是出于真心?”
大父闻言收回目光,转而看我:“丫头,再如何富可敌国,终究身为商贾,此为富而不贵。而于朝堂之上,哪怕为一小小客卿,也拿国俸,食官禄,若为一国丞相,则是封地百邑,爵千户。你也见到,卫鞅大才非常人能比,他平生所学皆为政而学,平生之志皆为政而生,无论他日后去哪一国,都会有所作为。”
我不禁插言道:“可他适才也说,不定会去稷下学宫著书立说。”
大父哂笑:“他若有此志,为何要来魏国丞相府当三年中庶子?为何不一出师便直奔齐国稷下?”
“那……那他为何还要自请守陵三年?”
大父闻言逐渐敛了笑,正色道:“这才是卫鞅的可怖之处。魏王虽不会听老丞相之言重用卫鞅抑或诛杀,可有人会将此话放在心上。”
“何人?”
“上将军,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