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衡坐了下来,太子和花无谢也随即坐了,只听齐衡说:“我之前研究了这本商君书的形成年代和当时发生的历史,我姑且说一说法家的形成背景。
这个书主要作者之一是商鞅,商鞅早年在魏国跟李悝学习变法。商鞅所处的年代,刚好是周朝衰微,封建邦国制瓦解之时。
此前,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与贵族武士之间的战争,以战车为主,所有参战者都是贵族与武士,并不涉及平民。
两国之间的战争,更类似我们如今的马球赛。两国派武士打一场,分出输赢,战争也就结束了,两国按之前的协议,输者给赢者彩头与报酬。
战国之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变成了平民之间的械斗。霸主们驱赶本该被贵族和武士保护的弱者去打仗。战争的人数也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上万人,继而几十万。
长平之战时,秦军一举坑杀了几十万赵军。这样的悲剧在战国以前是不会发生的。
春秋之前,战争执行者都是贵族和武士。他们自小接受的就是武士教育,本就是为打仗而生,他们知道如何打仗,也喜好打仗。如今,我朝已经长久不打仗,但贵族与武将们还是会用参加蹴鞠、马球等赛事来彰显武力,这就是古战争传统的一种变异。
平民不一样,他们每日的生活本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休闲时宁愿赌牌九,耍钱,也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类的赛事。他们不会打仗,也畏惧打仗。
且他们未受过教育,不知什么是忠君,更不知什么是仁、义、礼、信。即便是我辰朝富裕,也不是每一名男子都接受过教育。他们或被普及了识字教育,那也仅限于识字。即便他们在读书时或有学过孔孟,然而他们放下书本后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农耕。幼时的忠君思想,于农耕的他们,又有何用?他们不食国家俸禄,本就不必忠于国家忠于朝廷,毕竟,他们不依赖俸禄为生,他们自食其力,他们缴纳赋税,赋税就是他们的保护费,他们交了钱,理应被保护,而不是驱使他们去送死。
该打仗的,是君王,贵族以及武士,他们依赖国家血食为生,他们喝的是民脂民膏,他们才最有责任和义务维持这个政权。
毕竟,若是被别国打败,那么别国的贵族就会取代他们,成为新的统治者。而帝王以及旧有贵族的下场,就是有死。因此,所谓忠君爱国,与他们而言,是真实的,是与自身利益忧戚相关的。
平民,本身是贪生怕死的。而且,事实上,春秋以前的战争,即使城邦易主,平民也是不必死的,他们会是新城邦的劳力,他们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且由于他们没有资财,所以他们也没有财产损失之忧。这样的人,是很难用怀柔,温婉的方法让他们当兵效死的。
所以,商鞅会说,驱赶这些平民上战场,前提是严刑峻法,前提是愚民,前提是不让他们吃饱。毕竟,驱赶富有的平民上战场打仗,会比驱赶穷苦的平民更困难,需要的花费也更多。
当财富不足够多的时候,从政者,为了不被别国打败,他们选择的做法就是富国弱民。把财富都集中在统治者的手里,使民为猪狗,为牛羊。
商鞅的这个策略,的确让秦抛弃了春秋时期的贵族宗法制,不论贵贱,只论军功,于是,平民们都自以为得到晋升的可能,为此卖命。这个秦国,从此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营。没有贵族平民,只有将军和士兵。每一个人都是士兵,每一个人都被鞭策着,必须为国效忠。
于是,秦灭了六国。”
齐衡说到这,顿了顿。
在座两人,一片寂静。身旁的太监,十分有眼色的给三人上了茶水。
太子问:“即如此,为何我国会采用民富国弱的策略?”
花无谢答道:“秦不过百年而亡,自古完全采用法家治国之策的,国祚都不长久。财富过于集中于统治阶级,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民不聊生,陈胜吴广之辈就会层出不穷。”
花无谢没有说的是,这一套国富民弱,利用民粹,民族仇恨的宣传愚民,令举国勒紧裤带满足统治者野心的政策,从来都是短期有效的。北边的契国如此,后来居上的猛古国如此,还有更后世的得国、月本国,都曾经实行过,不可一世的时候,几乎可以称霸整个星球。但结局都是如流星般,很快成为灰烬。不仅是被愚的民众当了炮灰,统治者的下场也大多惨淡。
辰国,虽然坚持三百余载,最终被外族所灭,但崖山之战战败后,有20万官员百姓陪着皇帝一起投江自尽,这也算是前无古人,后再无来者。真是所谓仁者,虽败犹荣!!!
而且辰国,貌似看起来柔弱,却是秦之后国祚最长的朝代。这个朝廷看起来像羊一样,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可百姓生活富足安康三百余载,可见,并非统治者越弱,国家寿命越短。
如果,能够想出有效遏制北方的民族的扩张,弥补弱国强民之策的不足,未必就不能更长久。
这个问题,也是花无谢穿越以来最费脑子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国弱民强之策能够实行下去。如何能够使平民无需打仗......
他希望能够找出一种方法,不必全民皆兵也可以抗击北方那“全民皆兵”的北契国,以及更后来的“全民皆悍匪”的猛古国。
然而,花无谢发现,即使他已经致力于用科技来弥补人力的问题,但仿佛还不够。穿越十年,他日以继夜的搬出各种后世的发明创造。然而到今天为止,他还是没有把握赢得即将而来的战争。
难道真的只有改变国策?以流氓对流氓?他不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