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都能够从各种渠道看到各式各样的东山再起者与创业者,在这些“二次成功者”的身上,他们的经历往往体现出了惊人的相同。那就是他们在遇到了强大的困难与逆境时,始终都让自己保持着乐观与积极的态度,从不轻言放弃。
其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去正视、去面对的逆境有很多,这些逆境不仅仅是来自工作与竞争,还包括了生活中的环境、疾病与心态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逆境无处不在,特别是当我们遭遇了逆境,并且要在其面前进行选择时。此时,每一个人所隐藏的逆商便会渐渐地凸显出来,使自己变得坚强并足以走过整个逆境。
一位中国留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在最初那段时间,为了寻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洗碗、放羊、割草……只要对方给饭吃,他便会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正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到报纸上刊登出了北京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便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眼看他马上就要得到那份年薪三万五的工作了,谁料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会开车吗?我们的工作需要时常外出,没有车的话会寸步难行的。”
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但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可能有车。为了争取到这份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内要买车,还要学会开车,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上买回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与朋友学习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他在朋友屋后的那条路上模拟练习;第三天他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顺利地开着车去公司报了到。
时至今日,他已经是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若没有当时决然的挑战,便不会有今日的辉煌。当你毅然斩断了自己的退路,使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时,你便会集中精力奋勇前行,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逆商不高,在突如其来的爱情挫折、求职不顺等人生障碍面前,缺乏应变能力,以至于束手无策;有些人选择了消极的逃避,甚至使用极端的方式来求得解脱;也有些人遇到挫折、困难就会掉眼泪,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但是,个人拥有较高的逆商却可以帮助自己化逆境为顺境。看到巨石拦路,勇者会将它视为前进的阶梯,而弱者却会将它视为拦路的障碍。可以说,人们对于逆境的不同态度,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人生结局与命运。逆境并不总是以明显而清晰的模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要养成良好的逆商,我们就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人生中的逆境到底是以哪些形式存在的。
虚构的逆境:自己构想出来的逆境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是记忆与想象的研究者,她研究错误的记忆和与之相关的联想。在她的一项研究中,展示的是一个模拟的事故:一辆车正经过一个有“停车”牌的十字路口,如果人们看到“停车”牌的背后有车辆停放的话,那么,有80%以上的人会想象:“啊!那里出了车祸!”或者:“那里有人受伤了!”
伊丽莎白的研究证实,当我们受到错误的大脑信息误导时,我们往日里养成的“先调查再确认”的了解方式往往会被遗忘。而这种依据于凭空的想象得出来的困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构的逆境”。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遇到了困境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时候都会自行地想象自己所虚拟出来的困境?而有些事情你之所以不敢去做,是因为你将恐惧放大了?这种虚拟出来的恐惧感恰恰是阻碍我们不断向更成功、更美好的人生前行的巨大障碍。
激励性逆境:可以激励前行的逆境
这种逆境往往是一种背后隐藏了希望的逆境。当前,你可以看到它给你的人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但是,你也清楚地意识到,只要你迈过了这种逆境,那么,未来便会是一片灿烂。你的老板告诉你,你将会接下一个困难而艰辛的任务,它将会极大地消耗你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资源。但是,一旦你完成了它,你就会成为公司确定的新部门经理人选——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逆境其实就是激励性的:它的激励意义远比阻碍意义更强。
在这种逆境中,当我们力求突破某种困境时,都会先自我激励一番,即起跑前的“助跳运动”。
其实,面对这样的逆境,人们要做的是认真地对待它,而且要看到成功迈过逆境后的奖励,而不是惧怕它。运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迎接它,那么,接下来的成功自然手到擒来。
防卫性逆境:首先保护自己的逆境
当我们遇到了某种困境或者遭遇了某类的危机后,出于本能,我们第一个可能想到的就是去防卫。在情绪上,我们会对抗、紧勒、盘绕着那些逆境,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一如我们天生就会“打不过就跑”的对策一般。
高逆商的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能够清楚地辨认出每一种逆境的模样,并将逆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扩大到其他的层面。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将问题有效地解决。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越是能够把握逆境的影响范围,就越能够将挫折视为是特定的事件,越感觉自己有能力处理而不是惊慌失措,越能够走出逆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