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在我的体系中对应的是假设,即哲学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假设上的。然后转入符合论中的真假问题,这也解释了哲学源于实践活动,注意实践,英文为praxis,指的是具体应用。在这一段开始就有真与假的定义了。进而这种实践中产生命题来把握世界。这就是第三段所谓的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其于命题,就形成存在,从此时开始不得不探求宇宙,人生。从而形成哲学的尘世立场,这个是马哲的特点。
然后运动到推论。而推论分两类,充分的和必要的。一般人自发形成的就是必要的,但可能没达到真实。而充分的就是将哲学神秘化。
在这里也说明了哲学是世界观的意思是,哲学形成的知识,是一种世界的认识,而方法论就是把握这个思维过程本身,就称为方法论。后面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不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问题。(严格在这里应该是提反证法以及属格关系,我可以在这里做补充)
补充如下,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发展基于某种假设的前提正,可能从假设某命题真实反而得到该命题是虚假的。而某命题本身没办法解释该命题为什么又不符合现实,所以矛盾。
在里由于前面已经给出存在的定义了,即某物是真的这个命题直接等同于某物存在,出于真假性的判断不会产生矛盾。所以就是同一个东西。而前面已经有充分与必要的关系了,所以类似的会产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这个时候才能讨论存在和思维。一开始的存在是表达,一开始的思维是怀疑。所以这个问题说的就是如果离开表述,有所谓的怀疑么,或者说怀疑有意义么。
关于本原这个说法,其实问题在于,由于可知性的假设(后面部分),那么这个世界的起点一定可知,但我们反驳这一点,因为当你将一切事物从现实中抽离的时候,你的意识一样被抽离了,所以这种思维是虚伪的,所以世界的起点无法讨论。
而教科书所谓的本原主要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谁先在的问题,这个当然自然界是本原,但自然界不代表其中没有思维在里面。否则也不会有人类产生。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假设人与世界同一的朴素唯物,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就是机械唯物,机械唯物就是将一切视为必然的,从而把人的主体性给否定了。辩证唯物实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同个东西。
而唯心主义主要分主观和客观。这个纯粹是分类的结果。
而形而上学的基本逻辑就是世界的绝对起点,或者说一个物质抽离看时一切的质剩下的空壳,而由于空壳必然形成对自的反思,所以内容上只包括对自己的思维的东西都是虚假的。
有了前面这个所谓形成上学的肃清,就能讲实践理论。辩证法这部分太难了。而物质这部分被放至后面了。
第一句话是去迷信为目的,而要彻底消灭迷信,那么连拜物教都要去分析的。拜物教实质就是宗教。
物质的定义这句话来自列宁,早期列宁,不过其可能会将一些东西看错,因为比如事物在静止,但实质其在运动。静止无非是消逝的消逝。也就是物质的定义最好参照马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将物质的真相性由实践来产生,而且一定能产生。
后面这部分内容,劳动形成人脑的观点是来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物质的运动性由列宁猜测,毛发展得到的,但这个运动性在马的观点中是肯定的,即观念的事物不外科目日运动到人脑子并加以攺造的物质的东西。而物质不运动,也就无法被中介,也就不存在。
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由于运动本身的可知性。这就是事物的必然性。
而在后面的正是事物的偶然性,我的观点是偶然性决定必然性。这个你可以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会明确给出。
而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曾经理论出现自相矛盾,由理论指导下出了大量错误。因为当时的理论经过修补自相矛盾了(这也是我将偶然性作为起点燃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普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