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第三会议室,周一上午九点。
"欢迎大家来参加这个......"陈时看着眼前的年轻面孔,想了想,"也许不该说'项目',应该说是一次探索。"
会议室里坐着四个人。赵峰自然不用介绍,过去一周他几乎把所有量子实验数据都重新分析了一遍。张立和李萌是王教授推荐来的物理所博士生,一个专攻量子测量,一个精通低温技术。夏琳坐在角落,正在快速浏览威滕发来的几篇论文。
"首先,"陈时打开投影,"让我们看看这组数据。"
熟悉的量子态曲线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一切开始的地方——那个反常的实验结果。
"这不对啊,"张立皱眉,"量子相干时间不可能这么长。除非......"他突然坐直了身体。
"除非存在某种我们还不理解的稳定机制。"张立说着,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演算,"就像超导体中的库珀对......"
"或者,"赵峰插话,"这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量子态演化。如果从高维流形的角度......"
"等等,"夏琳突然开口,"你们看到的是量子态,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这个曲线很像大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波动模式。"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从数学上看,确实很像。"赵峰快速在白板上写下两组方程,"如果我们把神经网络看作一个动态系统......"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会议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白板很快写满,不得不搬来了可移动白板。午饭时间到了,没人注意;王教授推门进来看了看,又悄悄退出。直到下午三点,一个初步的实验方案才成形。
"给我三天,"李萌已经开始整理仪器清单,"低温系统我今晚就能调试好。"
"数据分析交给我,"赵峰合上笔记本。
"我先看看神经科学的相关文献,"夏琳说。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团队几乎进入了战备状态。
实验室里,张立和李萌不分昼夜地工作。为了确保低温量子态的稳定性,他们把制冷机的温度一点点降低,从4.2开尔文到2.7开尔文,每个温度点都需要完整的数据记录。当最后一组数据出来时,两人激动得差点拥抱。
"看这个相干时间!"李萌指着屏幕,"完美重复了!"
赵峰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面前铺着好几本笔记。他正把所有的数学推导重新梳理一遍,特意用英文重写,确保每个概念都能准确表达。桌上的咖啡杯已经空了好几轮,黑眼圈却掩不住眼中的兴奋。
夏琳则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她找到了几篇关键的神经科学论文,把量子现象和大脑活动的相似性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综述。墙上贴满了她画的对比图,连王教授路过都忍不住驻足观看。
陈时的准备工作更为特别。除了理论框架的整理,他还要准备那个"特殊礼物"——量子物理学家的早餐。他用光脑精确计算着每个包子的火候,甚至借来了物理所的液氮设备做速冻保鲜。
"馅料要提前腌制,"他一边在厨房忙活,一边给团队群发消息,"明天中午来我这里,试试最后的口感。"
周三中午,陈时家。
"太神奇了!"李萌咬了一口包子,"这个汤汁的流动性......"
"完全符合流体动力学预测,"张立补充,"我感觉我们在吃一个物理实验。"
赵峰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摞打印稿:"我把推导重写了一遍,用了更直观的表达方式。"
"PPT我也修改好了,"夏琳打开电脑,"加入了一些脑科学的对比图像。"
下午,最后的行前准备。
护照、签证、机票、转机时间表、酒店确认函、实验数据备份、演示文稿、应急U盘......每个人都反复检查着清单。王教授特意从物理所借来了一个特制的保温箱,专门用来保存那些"量子包子"。
"对了,"李萌突然说,"要不要带点茶叶?"
"林教授已经给了,"陈时说,"他珍藏的大红袍。"
晚上七点,最后一次会议。
"数据都导出了吗?"张立问。
"三个备份,"李萌拍拍背包,"还有一份上传到了云端。"
"演示文稿我又核对了一遍,"赵峰说,"重点标注都做好了。"
"要不要再试一下设备连接?"夏琳建议。
就在这时,陈时的手机响了。是林教授打来的。
"方便聊两句吗?"
陈时走到阳台。春夜的风还带着些凉意。
"去了美国......"林教授停顿了一下,"多注意安全。"
"老师是担心什么吗?"
"不,没什么,"林教授的语气有些异样,"或许是我太敏感了。总之......"他又停了停,"算了,别想太多,好好准备报告吧。"
挂掉电话,陈时在阳台上站了很久。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照亮了夜空。林教授欲言又止的态度让他心里有些不安,但更多的是期待。
无论如何,明天就要起航了。他看着会议室里忙碌的年轻人,想起了当年在赛格纳斯星球求学的日子。那时的他,也是这样充满热情和期待。
而这一次,他们将一起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