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一、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四、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五、主题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六、写法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七常见考题及答案
1. 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 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八、鉴赏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九、名家点评
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唐诗广选》)《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十、内容主旨
1. 节日思乡:诗中通过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战乱之苦:诗人通过对长安故园菊花的描写,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家园的破坏。
3. 国事忧虑:岑参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早日平定战乱、恢复国家安宁的渴望。
4. 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在战场旁孤独开放的描写,传达了对战乱中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 对和平的向往: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反思。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深沉,通过对重阳节习俗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十一、诗词结构
1. 起句(第一句):
“强欲登高去”:诗人开篇即表达了重阳节想要登高的愿望,但“强欲”二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勉强。
2. 承句(第二句):
“无人送酒来”:承接起句,诗人表达了没有酒来助兴的遗憾,这里暗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
3. 转句(第三句):
“遥怜故园菊”:诗人由眼前的无奈转向对远方故园的思念,情感由个人的小情绪转向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4. 合句(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诗人想象故园的菊花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孤独地开放,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从个人的无奈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战乱的忧虑,最后是对和平的渴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通过这种结构,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