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行: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中不至:过了正午还没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无信:丧失信用。
无礼:违反礼节。
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四、文章鉴赏
1. 精炼的语言:全文仅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语,清晰地交代了事情、时间、起因,同时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
2. 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现了陈太丘的守信和元方的聪明、机敏。友人的无信和无礼,以及元方的有礼有节,通过对话和行为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特别是元方的回应,既显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的礼貌和教养。
3. 深刻的主题思想:文章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守信和礼貌的重要性。元方对友人的反驳,不仅指出了友人的“无信”,还指出了其“无礼”。这种对话形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和深刻。
4. 情节的起伏变化:文章虽短,但情节上有起伏变化,从友人的询问、愤怒,到元方的回应、友人的惭愧,再到元方的坚决不理,情节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5. 文化背景的反映:《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6. 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元方的言行,弘扬了诚信和礼仪的美德,对于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7. 艺术表现: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叙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故事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综上所述,《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精炼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生动的情节变化,成为了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言文佳作。
五、内容主旨
1. 诚信的重要性:故事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的约定,强调了守时和守信的重要性。陈太丘在约定的时间等待友人,但友人未能按时到达,陈太丘选择离开,体现了他对诚信的重视。
2. 礼貌与尊重:故事中,友人未能按时赴约,反而对陈太丘的离开表示愤怒,这种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不尊重。而陈太丘的儿子元方以礼貌和智慧回应了友人的无礼,指出了友人的失信和无礼行为。
3. 家庭教育:元方虽然年幼,但他对诚信和礼貌的理解深刻,这反映了陈太丘良好的家庭教育。元方的回答显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家庭价值观的坚守。
4. 智慧与勇气:元方在面对成年人的愤怒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他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年幼者也可以有超越年龄的见识和胆识。
5. 社会道德规范:故事通过元方的回应,传达了社会对诚信和礼貌的期待。它提醒人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守时守信。
6. 自我反省:友人在听到元方的回答后感到惭愧,这表明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人们应该能够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总的来说,《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一个简单的约定和随后的对话,展现了诚信、礼貌、家庭教育、智慧、勇气和社会道德规范等主题,传达了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