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一、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二、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与年轻一辈讨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中心思想
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四、文章鉴赏
1. 简洁的语言:文章以简洁的古汉语口语书写,不押韵、不重排偶,体现了文言散文的特点。语言简洁而意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场景和人物,使得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2. 生动的场景描写:文章开篇即描绘了一个疾风骤雪的日子,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通过“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和“俄而雪骤”,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画面。
3. 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文章赞赏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道韫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显示了她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文学素养。
4. 深刻的意象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谢道韫的比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她将雪花比作柳絮,不仅捕捉了雪花的轻盈飘逸,还赋予了雪花以春天的暖意和生机,使得这个比喻更加富有诗意和想象力。
5. 文化背景的反映:文章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谢家的家庭聚会和即兴赋诗,体现了当时文人对文学和自然美的重视,以及他们追求高雅文化生活的态度。
6. 教育意义:文章还展现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谢安通过引导子侄们观察自然、即兴创作,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精髓,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7. 艺术魅力:《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使得文章虽短,却韵味无穷,成为古今绝唱。
综上所述,《咏雪》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文章,更是一幅反映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风貌的画卷,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五、内容主旨
1. 才智与机智:通过谢道韫对雪的比喻,展现了她的才智和机智。她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显示了她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文学素养。
2. 尊重女性:在古代社会,女性往往不被鼓励参与文学和学术讨论。然而,谢道韫在家庭聚会中的表现,以及谢安对她回答的欣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才智的尊重和赞赏。
3. 文化修养: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4. 家族教育:谢安与子侄辈的讨论,反映了家族内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
5.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通过对雪的描述和比喻,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 社会风气: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智和文学修养的重视,以及文人之间通过文学交流来建立社会关系和个人声望的风气。
总的来说,《咏雪》通过一个简单的家庭聚会场景,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才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才智的尊重和家族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