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第一仁君的炼成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四章 韩王爷捡了个大漏

第一仁君的炼成

太宗赵光义“雍熙北伐”吃了败战后,开始把治理朝政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国家内政上来,他关注民生,便有了“雪中送炭”的典故;对官员进行梯进考察与选拔,朝廷设立了“磨勘”机构;重视教育,喜爱读书,也便有了“开卷有益”一说。为了维持内部稳定,他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确立了文官政治。同时,对皇子的培养教育非常重视,不要说老师辅臣,即使儿子身边的杂役人选都要亲自过问。

在太宗北伐的这一年,“金匮之约”中提到的接班人都先后逝去了,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自尽,次子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三弟赵廷美于雍熙元年(984年)病逝。表面看来,波澜不惊,显得比较“平和”,但有人认为这是太宗在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不管如何说,太宗的嫡长子赵元佐不出意外的话,就成为了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赵元佐原名赵德崇,“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他秉性聪慧善良,文采决绝、能力出众,善于骑射,能文能武,曾随驾“征太原、幽蓟”,深得太宗的喜爱,封他为卫王。未久,徙居东宫,被赐改名“元佐”并晋封楚王,是太宗心中最佳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偏偏这个最适合继位的赵元佐,心肠软,太过善良,平时与叔父赵廷美很亲近,无论对错,他都站在秦王赵廷美一边说话。赵廷美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失势,数次被贬官,后来卷进谋反大案中,被贬为涪陵公,赶出汴京到房州安置,由房州知州阎彦派人监管。赵廷美“忧悸成疾”,未久在房州吐血而亡。朝中众臣都知道赵廷美是老宰相赵普与宰相卢多逊争权斗争的牺牲品,但却无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只有赵元佐傻傻地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为叔父鸣冤叫屈。

赵元佐不能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这让太宗感到十分不满,渐渐疏远他。赵普也非常担心赵元佐将来继承皇位后对自己不利,常在太宗面前诋毁他。赵元佐郁闷不已,以致患了“疯癫”,屡屡因为身边侍从犯了小错而随意叱骂殴打,甚至用刀棒伤人,弄出人命。太宗给他找来名医精心诊治,他的疯病一度明显好转。太宗很高兴,为此而大赦天下。

可是,就在这年重阳节,太宗设家宴与儿子们欢聚,因赵元佐大病初愈,不宜夜宴乐饮,便没邀他参加这次家宴。万没想到,赵元佐误解了,当诸王饮宴归来,路过他的府邸,从小弟口中得知此事后,疯病瞬时迸发,狂乱不可自抑。他喊道:“你们都侍候皇父宴会,为什么唯独我不能?难道皇父要抛弃我吗!”他在府中把自己灌得乱醉,然后纵火焚烧皇宫。

这把火对皇宫损害不是很大,却彻底烧掉了他自己准皇太子的宝座。太宗气急,将赵元佐废为平民,赶出汴京到均州安置。

赵元佐倒台了,赵元佑成为准皇位继承人。得到这个机会,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幸福实在来得太突然了。

赵元佑原名赵德明,“性仁孝”,其“姿貌雄毅,沈静寡言”,从小受到太宗重点培养。大哥被废后,太宗给赵德明改赐名为“元佑”,任命为“开封尹,兼侍中”,旋即封许王,加中书令,这是准备立为皇储的节奏。太宗还在朝中挑选了几个殿阁学士能臣教导、辅佐他,让他熟悉并处理政务。赵元佐自是心花怒放,暗暗发誓,决不能负父皇厚望,虚心学习,勤勉做事,得到了“政事无失”的好评。太宗甚感欣慰,想让赵元佑在朝中的声望地位再攀高一步,特意对他“礼数优隆,诸王莫比。”

韩王赵元凯于端拱元年(988年)被改封襄王,却没有授以他实职和差事,他心想,自己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出,储君之位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思想一放松,行为就更加放纵。他沉迷于酒色,天天与刘娥幽会,耳鬓厮磨,对莒国夫人越来越冷淡。更糟糕的是,郁郁寡欢的莒国夫人潘氏在端拱二年(989年)五月,就因病薨逝了,有人怀疑她是被人所害,太宗即命人查办此事。虽未查到莒国夫人被人所害的证据,却查出了赵元凯别馆藏优伶之事。

太宗闻报恼怒万分,把赵元凯狠狠斥责一通,还威胁说,若不把优伶刘娥赶出汴京城,就将他贬为庶民。赵元凯哪里舍得,可父命难违,慌乱之下没了主张。他急忙找把张耆喊来商议对策。张耆建议说:“可采取暗度陈仓之法,先大张旗鼓将刘娥送出城,然后秘密把她送到我府上。在下的宅邸很是宽敞,挑一上好房间安置刘娥,王爷便可时常暗中去与她相会了。”张耆还特别强调,为了避嫌,他可住进刘娥住过的那别馆里。

就这样,刘娥被赵元侃隐藏起来,成为王妃的美梦破灭了。不过,她并没有气馁,没有选择如何女为悦己者容,花尽心思梳妆打扮去取悦王爷,也想过青春易逝,花天酒地享受人生,也而是选择了静心读书,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张耆家藏有很多书籍,将所有空闲时间用来研习琴棋书画,博览经史诗书,不仅学识暴涨,领会了不少治国治民之道,还让气质有了很大的提升。独到的见识、深度的认知,阔远的眼界,构成了皇宫佳丽们难以企及的文化底蕴。当然,如果说她一点都不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是不可能的,红颜易老,谁能保证一个好色的王爷不会移情别恋呢。

自从刘娥躲到张耆家,赵元侃去与刘娥幽会的日子屈指可数,日常也更多关心起政事了,在皇帝老子的眼中,他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太宗在没有确立太子之前,赵元侃都在克制约束自己,不饮诸酒,于礼于法皆不放逸。

朝中一些精明大臣猜度圣意,担心再生变故,纷纷奏请尽早立赵元佑为太子,尤其是宰相吕蒙正和左正言宋沆最为积极。太宗不悦说,诸皇子尚且年幼,还要再观察些时日,以确保挑选出个合适的储君,望诸位大臣不要太过心急。可吕蒙正等人的反复上奏,搞得太宗心乱了,一气之下以“援引亲昵,窃禄偷安”之罪,将吕蒙正一帮人全都贬官。

淳化三年(992年),李昉被罢相后,吕蒙正又官复原职了。太宗在宰相吕蒙正的鼓动下,终于下决心,准备正式立次子赵元佑为太子。谁也没想到十一月十日清晨,赵元佑往常一样上朝,正在候朝的“待漏院”中与朝臣亲切交谈时,突然感到身体欠佳,特别难受,于是赶紧驾车回府。太宗得知儿子突发重病,早朝也免了,匆匆赶去许王府探视。见儿子病得不省人事,抓住他的手含泪深情呼唤他的名字。赵元佑吃力地睁开眼,发出微弱的声音,勉强应了一句。过了片刻,便万分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太宗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悲泣达旦不寐”,废朝五日。还作《思亡子诗》,反复吟咏,追赠赵元佑为“昭成太子”。

在这一年,老宰相赵普病逝了,朝中传出流言,说赵元佑在收拢人心,不仅与宰相赵普、吕蒙正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收买了一些下层官吏,他的猝亡,可能是一场政治阴谋。而坊间则传言,赵元佑是因侍妾张氏给正妃李氏投毒而遭误杀。赵元佑轰然倒下,又给世人留下千古之谜。后人演绎出他被毒杀段子,却很少有人想过他与祖父赵匡胤、堂叔赵德芳一样,患有一种家族遗传病。坊间哪会管真相如何,越惊险离奇的故事越被人们津津乐道。

赵元侃怎么也没想到,大哥发疯被废,二哥又暴毙身亡,这或许天意弄人吧。太宗在痛定思痛后,把第三子赵元侃列为皇储重点培养对象,这对赵元侃来说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他很想把那个静静守候的、最初令他动心的寂寞红颜刘娥迎娶进府。可是,太宗却又给他赐婚了,让他娶了宣徽南院使郭守义的女儿,封鲁国夫人。赵元侃的美梦再次破灭,倾心相爱的两个人,却只能咫尺天涯。因他正处在关键考察期,很明智地选择了隐忍待机。

一晃又过了两年,太宗还在为立太子一事犹豫不决。淳化五年(994年)秋,被贬为青州知府的寇准返回汴京,进宫探视病中的太宗,君臣二人很客气寒暄一番后,便谈起立太子之事来。太宗开口直接问道:“诸位皇子谁可为储君?”

寇准直言不讳地说:“陛下替天下人选择君主,不可与后妃、太监商量,也不可可以跟近臣谋划,应由陛下亲自决断,希望选择在天下人心中有威信有名望的人为太子。”

太宗略思片刻,问道:“襄王元侃可以吗?”

寇准回答说:“天下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那就请决定吧。”

太宗随后晋封赵元侃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这便是准太子了,只待正式颁诏册封。可就在这时候,又横生枝节。

一天,太宗和准太子赵元侃等人参拜太庙回宫途中,京城百姓见到太子年轻英俊,仪表堂堂,又非常亲民,都欢欣鼓舞,认为这是老百姓之福,也是天下和谐平安的象征,于是欢呼:“少年天子!不愧是真正的国主啊!”

可是,太宗听了心里不是滋味,生气地对寇准说:

“还未当上太子,就人心所向,置我这个皇帝于何地?”

寇准慌忙下拜,巧语作答:“百姓欢呼,说明陛下选对了人,这正是您需要的太子呀。”

太宗闻言,转怒为喜。封建时代,皇帝与太子(也包括准太子)间的关系都很复杂微妙,既怕太子太差劲,又怕太子太能干,太子的废立往往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在宰相吕端、参知政事寇准等人的支持下,太宗正式册立赵元凯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被立为皇太子,赵恒将来继承皇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太宗还不放心,任李沆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从旁辅佐他,并诏赵恒以师礼待之。

虽然宋朝的前半场皇位承继都相对平和,但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朝中内部也时常有些波澜。太宗赵光义的后宫有一个明德皇后李氏,其父李处耘是开国元勋,兄李继隆为殿前都指挥使,家族势力很强大。太宗和明德皇后曾经有过一个孩子,未成年早夭,以后就再未生育。明德皇后想保住自己的名位,就只能靠不断地扩张势力。

太宗还有一个贤妃李氏,也就是赵元佐和赵恒(赵元侃)的生母。李贤妃很早就去世了,赵恒是在嫡母明德皇后李氏眼皮底下长大的,但这个嫡母不太喜欢赵恒,而偏爱赵元佐。内侍王继恩经常在军中挂职,功劳不小,野心也不小,平素巴结讨好明德皇后,以巩固自己的权势。王继恩知道赵恒一直不喜欢他,一旦赵恒继位,必然会权势利益尽失。为此,他决定铤而走险,再大赌一把。在太宗赵光义生病期间,鼓动明德皇后等人发动政变,扶持因疯病被贬的赵元佐继位。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太宗疾大渐,李太后与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知制诰胡旦谋立潞王元佐。”

但这一阴谋被“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察觉。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晨,吕端入宫看望太宗,发现病危的皇帝身边只有明德皇后李氏和内侍都知王继恩,不见太子赵恒。他心中顿感不妙,立刻在笏板上写“大渐”二字,火速送往太子府中,催促赵恒及早进宫以防生变。然后,吕端让王继恩去御书房查验太宗的遗物,待王继恩进了诏书阁后,反手把门锁上,将他软禁起来,并派人严密看守。

傍晚,五十九岁的太宗赵光义病逝于万岁殿。虽然太宗有遗诏让赵恒继位,但明德皇后还是代表反对派与吕端争论了一番。最后,她质问吕端:“现在宫车已经晏驾,立嗣以长,这样国家才能平安顺当,你有意见吗?”吕端毫不客气回怼:“先帝久谋立太子,正是为了社稷稳定,先帝才崩逝,我们怎么能违背先帝遗命,仓皇地自作主张另立他人呢?”

明德皇后沉默无语,只得奉迎太子赵恒在富宁殿继位。因赵恒是隔帘面向群臣,在众臣跪拜新皇时,吕端却站在殿阶下不拜。他请求侍臣卷帘,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诏改次年年号为“咸平”。尊明德皇后李氏为皇太后,居住在西宫的嘉庆殿。将发动政变的一帮人,或降官,或流放。对辅佐有功的李沆、吕端、寇准、王旦等人加官进爵自不必说,他最为迫切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刘娥接进皇宫来。

刘娥在外已苦等了近15年,这个时间跨度,超越了一个少女姿容最美貌的青春岁月。三十出头的刘娥反倒更有了成熟女人的韵味,有了知性女人的优雅气质。真宗赵恒虽然后宫佳丽成百上千,却依然恩宠刘娥。而刘娥从不与后宫的皇后和嫔妃们争宠,从不持聪而骄,而是以她过人的智慧,与众嫔妃、宫女和平相处,情同姐妹,挣得非常多的好人缘。

不过,为了不引人非议,真宗并没有给刘娥赐封品衔。只把她的“哥哥”刘美补到宫中三班奉职,未久晋任右侍禁,成为了真宗的亲信。

真宗原以为刘娥会生怨念,没想到她能以低微的身份,在后宫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令他大喜过望。直到景德元年(1004)的正月,真宗才赐封36岁的刘娥为美人(正四品),正式成为后宫有品的合法妃嫔。史书上也第二次出现了刘娥的名字——“以后宫刘氏为美人、杨氏为才人”。美人刘娥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人生。

附带说明一下,北宋前期,皇帝后宫妃嫔(不包括皇后)有九个品级,正一品四妃:贵、淑、德、贤,还有编外特封的宸妃等,同正一品;正二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另有特封的太仪、贵仪、顺容、婉容等,略高于九嫔,同从一品;

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正五品:才人;正六品:贵人;正七品:国夫人;正八品:郡夫人;正九品:县君。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只是一个形容词,即使把从事服务工作的宫女、女官全加上也不足这个数。而且,七品以下

大多封给了王公贵族、功勋重臣的妻、母,不能算作皇帝的妃嫔。

上一章 第三章 杨家将打没了,潘美背锅 第一仁君的炼成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 爱江山也爱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