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取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死,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此章老子把抽象化的“道”具体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上来,明确地指出了该如何去以道治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是说:天下人都说我,道那么大,好像它什么也不像呀(这等于诘问“道究竟是啥东西嘛?”)。正因为道包容万物,所以它什么也不像。如果它像什么样东西,就显得渺小了。“肖”,即像。“大”是广大。“细”即渺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我有三件法宝,持守就保住了“道”。这三宝就是: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老子对三宝作用的解释。
一,有了怀柔慈爱,就能带领大家面对一切(即“勇”,勇气。)。老子认为,对人民慈爱,必然就可以团结大众。万众一心,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了。所以,兵家也讲究“爱兵如子,方能士卒用命”嘛。
二,日常持俭,可以使自己贮备更厚实的基础,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完成更大的目标。这点老子在前面第五十九章提过的。
三,不敢为天下先,就能成为大家的首长。这上一章讲过。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这是从反面说:
如果舍弃对老百姓的慈爱,却去呈强斗勇,必将孤家寡人地去面对一切;若舍弃平时的节俭,没有贮备却贸然去做这做那,肯定会入不敷出,造成国库空虚而无以为继,最终失败;若舍去甘居民众之后而强行争权,民众不服也会导致政权土崩瓦解的。所以,这些都是取死之道。
老子犹如看得穿未来一般,所列举这些无不在后来一一显现。
秦统一六国后却不安抚民众,还严刑峻法。北筑长城,南征北越,还大修阿房宫及郦山陵墓,造成真真切切的“天下苦秦日久”,为秦的迅速败亡埋下全方位的祸根。
隋炀帝也不能量入为出,百万大军征高丽,又修大运河,财政空缺太大只能榨取于民,终惹得十八路烟尘反隋而迅速败亡。
项羽霸道上位而不能爱民安民,天下不服。纵使他英武绝世,也只能哀叹自己的败亡“非战之力”罢了。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此句老子重申“慈”的重要性。
就是说如果真正做到慈爱人民,那么战则能取胜,防守就可牢不可破。老天要振救他,就会用“慈”来保护他。
爱民,是老子政治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民生为大,民本自然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统治者必须真正地爱民。故中国总结出了个“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在前面第三十章、三十一章讲了对战争的看法:战争是不祥之事,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事,不可穷兵黩武。这两章老子则讲面对具体的战争,作为统治者必须知人善任,沉着冷静,不轻敌躁进。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说的是: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国君,会礼贤下士。
前面所讲的是选将帅的标准,最后所说的是君主对待将帅的态度。即选择帅才,应考虑这人不是呈匹夫之勇之辈,忍得住性子不易被激怒,善于根据战场势态机智灵活地与敌人周旋。
而要任用这样的帅才,作为国君,就应该礼贤下士地尊重他。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是说:
礼贤下士,就是具备“不争”的德行,就是运用别人的能力。这是符合天道的,自古皆是如此。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综合巜帛书》及王弼注本而定)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说:
古时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轻易主攻,而希望相机行动;我不敢贸然进攻一寸,而宁愿退缩一尺以避锋芒。”
这是老子引用古人军事方面的名言来说明以静制动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军事思想。此中意义绝不仅是有些人所以为老子军事主张就“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保守主义,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首先,不主动挑起战事。这于“师出有名”上而言,就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也有利于激励军队士气。
次之,不轻率地贸然进攻,也是属于对战事负责的态度。
虽然有先下手为强之说,但呈一时锐气,难免不骄兵必败。
再者,退而守之,避敌锋芒。一方面可以“老敌之师”(就如曹刿论战那般)。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准备更充分,伺机予以敌人致命的反击。
当然,还有利用己方熟悉的地利与敌周旋,拉长敌人补给线,便于开展游击战、运动战这些便宜。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被俄国军队以边打边辙拖垮的;抗日战争国共双方都认同了后辙集结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的嘛。
当然,在春秋及以前作战一般在平地上,且是双方列阵对战,倒不大存在后面所举状况。古人所考虑的道理,应该属于前面两三种。
经典的就是晋楚之城濮之战。晋退辟三舍,楚却贸进。结果楚军被晋军赶下长江洗澡了。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首先是夸张地形容轻敌贸然进攻者:
行进没有队行,做起声势吓人,挽起袖子却没有高扬的手臂,做着打仗的架势。手里却不持兵刃,眼睛里还没有敌人。
打仗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完全就是抛弃了作战经验啊!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是说,双方兵力相当对抗,感到屈辱愤慨的一方就会取胜。即“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是兵家名言。
“哀兵”挟群起的愤怒,自然就把士气提到了顶点。作战时必人人尽力乃至爆发出超乎平常的力量,奋勇无畏,所以容易取胜。
老子说此,意在强调战争的正义性。
当正义的一方被践踏被蹂躏,他们必然心中就会感到屈辱而积累愤慨,从而成为哀兵。这就有了“哀兵必胜”的条件了。
齐国田单在面临燕军即将攻陷整个齐国而困守孤城时,为了激起城中军民的愤怒实施反攻,竟派人偷偷地去向燕军主帅献计,叫他们去挖城外齐国军民的祖坟。
燕军主帅还真这么干了。
结果使得城中齐国军民愤怒无比。在火牛阵开路冲锋之后,城中军民尽皆紧随其后奋力掩杀过去。一战大败燕军!随后顺势收复了整个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