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的身体本来就不算特别好,再加上他年纪也大了,登基之后又放纵了自己,短短几月便有重病的趋势。
不过虽然身子出了点问题,也并不耽误他在前朝有所作为,而在这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
其一,赦免靖难遗孤。
这倒是和姒玉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让这些没有在当年被赶尽杀绝的靖难遗孤借着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的机会重新立于阳光之下,倒是不错的安排。
其二,则是重新迁都回南京应天府。
这就和姒玉玄凌的想法相悖了。
“迁都回应天府的决定也不能说错。”
姒玉翻阅着手中的书卷,道,“无论以应天府为都城,还是以顺天府为都城,都各有利弊,端看是怎么抉择了,不过……我个人还是偏向于顺天府的。”
玄凌微微颔首,“应天府是好,可就是太好了,太过于安逸只怕失了警惕与进取。”
若是以应天府为都城,那么便是将大明的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合在一处,应天府的经济发达、百姓富裕,支撑起这一国之都来,也不过太多吃力。若以顺天府为都城,那么在顺天府发展起来之前,京师所需的一应物资,或许还要耗费人力物力从南方调遣。
同时,应天府远在江南,便是草原各族越过了长城,也还有长江黄河两道天险,可以让大明如东晋、南宋一般偏安一隅。顺天府位于北方、靠近草原,如今大明强盛,自然能以此为基征伐草原;可若大明势力衰弱,草原各族便能越过长城、直接包围京师。
这么一看好像应天府是很好,可实际上,定都顺天是十分必要的。
“自宋往后几百年,北方一直落于异族之手,因此造成的经济落后、文化落后还是一方面,更要紧的……是他们对新生的王朝的认同感。”
姒玉道,“太祖在时的科举为何要分南北榜?不就是为了收北方士子之心吗?”
大明终究不是只有长江以南,对大明的治理,必须要让北方的士子才俊参与进来,若不然,南北双方的分裂不仅不会因大一统而减弱,反而会愈演愈烈、直到危及整个大明。
如此,应天府便太远了些。
“经济落后、文化落后都是小问题,只要朝廷重视、给予扶持,就算不能追平,可也能勉强保持平衡。”
姒玉轻轻敲击桌案,“至于容易被异族打到京师……呵!南边再有天险,南宋不照样亡于蒙古铁骑之下?”
就算不贯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那也不能犹在王朝鼎盛之时、就已经开始琢磨着以后子孙们打不过北边儿了该怎么苟延残喘吧?
若真如此,那怎么不定都成都呢?
天府之国,有钱。
蜀道难于上青天,安全。
这不比应天府更符合要求?
“如今朝中的文臣大多出身于江南,他们自然更眷恋应天府。”
玄凌轻笑,“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谁会不希望在自已那富裕又根基深厚的老家当官呢?
反正说实话,他自己肯定也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