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词源及别称
虽然汉字文化圈在东亚古代确实存在,但是在20世纪之前,“汉字文化圈”这个称谓却不存在,文化圈中的国家们也没能发明出一个专用名词来形容它。
日本历史学者西嶋定生在1962年提出了“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让东亚的历史学第一次在学术层面上接触到了“文化圈”的概念。然而,西嶋定生主要以册封体制为论述主体,而非文化圈本身,故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此时依然也没有得到确立。
汉字文化圈首先以“东亚文化圈”的名称存在,目前找到的最早来源是德语的“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意为中国文化圈)”,日本的语言学家龟井孝在1917年翻译这个德语名词时,将后半部的“Kulturkreis”译为“文化圈”,而前半部述语则删去“中国”一词,改以“东亚”形容之,以避免日本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日语里的“東アジア”和欧美所定义的不同,在二战前也可以指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东南亚和印度。为了回避带有强烈法西斯色彩的“東亜”,日本人在二战战败后创造出“汉字文化圈”来代替,龟井孝宣称自己为创造者,但具体无法考证真伪(1963年后,龟井孝也声称是自己首次使用了“汉字文化圏”一词)。再加上,如果按照欧美对东亚的定义,越南是属于东南亚而非东亚的,这样包括了越南的“东亚文化圈”就不符合地理现实。在此之下,“汉字文化圈”的使用频率就得到了提高,“汉字”被认为是一个比“东亚”更加精确的用词。
不过,以“汉字文化圈”为正式名称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文化圈”也能翻译为“文明圈”,综合地名、文化因素、宗教、书面用语考量的话,“文明圈”一词比“文化圈”有着更多的包容性。同时,因为圈内国家接受的并非是中国的所有文化,仅仅是中国汉族所创造的那一批汉文化,所以称之为“汉文化圈”亦可。最后,由于中日韩越四国的文字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差异,现代的朝鲜半岛和越南使用汉字的频率极低,甚至在越南已经不需要读写汉字就能进行日常生活了,所以还用“汉字文化圈”为正式名称的话会显得欠缺中立。
目前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条目依然以“汉字文化圈”为主要标题。
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充满信心与优越感,认为落后的地区会被中国吸引,前来朝贡。中国文化可以不断的扩大,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华南
越南
秦始皇设象郡,将越南北部首次纳入版图。
汉初,赵佗灭安阳王,设交趾、九真等郡,将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同时,在儒家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则在不少地区失去官方地位,甚至在某些地区如中国,曾经成为官方打压的对象,但这并不能改变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基督教社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在近代,近代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西方传入儒家文化圈,同时传入的还有共产主义等各种思潮。因而在中国大陆、朝鲜、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官方信仰共产主义;而港澳台、日本、韩国,则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在纪年历法上,伊斯兰社会采用伊斯兰历法,以默罕默德出走麦地那的日子(622年7月16日)为纪年首日。基督教社会采用阳历的耶历,以耶稣出生开始纪年。近代以来耶历随着西方的扩张被许多地区采用,成为目前世界最通行的纪年历法,虽然不被伊斯兰文化圈接受,但却被儒家文化圈接受。儒家社会采用阴阳历,以君王年号纪年。近代以来,在日本,由于保留君主制,仍然采用传统的君王年号纪年,不过改用阳历。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国号纪年,同时兼采传统阴阳历和作为阳历的耶历,为今台湾地区沿用。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格里历)纪年法,而民间仍然同时沿用阴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