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萧衍建立梁朝:萧衍接受齐和帝禅位,建立南梁,成为梁武帝,次日杀齐和帝
陶弘景去世:梁武帝即位之初信奉道教天师道,尤其信任一位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道士。然而,天师道后期多次阴谋暴动,令梁武帝逐渐厌恶道教,陶弘景去世后,梁武帝对道教彻底绝望
公元527年三月,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第一次出家,专心礼佛。三天后,梁武帝从同泰寺返回朝廷,大赦天下
此后,萧衍又前后出家三次
529年,梁武帝第二次在同泰寺出家。他脱下帝袍,换上僧衣,和普通的僧人一样,每天打扫佛寺,睡硬床,在寺中讲解《涅槃经》
但是国家又怎能没有君主?十天之后,满朝文武去同泰寺跪地央求他回宫执政,梁武帝不为所动,寺院住持也不答应
普通百姓舍身出家,还俗的时候需要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梁朝大臣一商量,集体捐了一亿钱,要替萧衍赎回俗身,回去做皇帝。寺院住持看到这么多赎金,二话不说便让梁武帝还俗了
从同泰寺回来之后,梁武帝只吃素食,不沾鱼肉荤腥,不再和女人同室而寝,一心礼佛,说自己终于真正地获得了人生的乐趣
尤其讲过《涅槃经》后,萧衍精心研究了佛教理论,不但自己养成了食素和禁欲的习惯,还强制命令全国僧人必须吃素
在此之前,佛教徒原本也是荤素都吃的,后来只能吃素的规矩是梁武帝在这时候定下来的
546年(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声称他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这么说的意思就是:我“舍”得多,那自然了,为我“赎身”的钱也得更多。其实是在向朝臣要更高的“赎金”。因此,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两亿钱,才把他赎了回来
那这么多钱都去哪了呢?这几亿钱赎金都被佛寺用作了发展资金
到了梁武帝统治末年,佛教盛行到了什么程度呢:全国上下寺庙共计近三千所,光在都城建康就有超过五百所的佛寺。此外,建康城的佛寺还奢华无比
僧尼有十余万人,他们不从事生产活动,不用服兵役。这样一来,佛教盛行不仅减少了梁朝的劳动力,还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大大加重了梁朝的经济负担
547年(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再次出资一亿钱,把他赎回。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亿钱给他赎身,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
萧衍花费了大量国家财产用来大修佛寺、翻译佛经,虽然令佛教盛行于梁国,但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使国势开始衰弱
那么,为什么萧衍要一心发展佛教呢?
因为从儒家理论看,萧衍两次弑君,篡位才成为梁武帝,这个皇帝的名头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合法性
梁武帝即位初期非常崇信天师道。但是天师道受到皇室的重视后,逐渐过度干涉政事,后来甚至多次参与谋划宫廷政变等造反活动
对于天师道的阴谋暴动,梁武帝深恶痛绝,逐渐对天师道失去了兴趣,找到了当时已经开始传播了的佛教
梁武帝推行的佛教是一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他想,如果全国上下都一心礼佛,也就没有人再想奋斗了,当然就没人跟他抢皇位了
然而,萧衍不但没能劝住全国人一起安心礼佛,他对于佛教的推广活动还极大地动摇了他的统治
由于萧衍对佛教投入精力过多,导致他对朝政日渐疏忽,使得朝廷内慢慢地开始佞臣当道,使后期朱异等宠臣祸乱朝政。其次,萧衍投入真金白银,举国大肆修建佛寺,对梁朝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最终,萧衍为梁国招来了侯景之乱,自己也被活活饿死
后果:侯景之乱:梁武帝晚年的一系列昏政导致梁的朝政混乱,为侯景之乱埋下伏笔
结论:在梁武帝萧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他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他最后在侯景之乱时被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