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以为那些书都是舒子珊从市面上买回来的,可是现在他翻着手中的画,那上面一张张熟悉的笔法,画出的却分明是他。
六岁时他穿得跟小团子似的,从台阶上摔了下来,舒子珊去扶他反而惹得季铭哇哇大哭;七岁时他患了牙痛,吃不了御膳房里的菜,舒子珊就天天给他熬制药粥,一勺勺地吹凉了喂给他吃;八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舒子珊守在他榻前斋戒三日祷告上天,剪下她自己的头发来供在佛前,说“唯愿以身相替”;九岁十岁他不爱念书,这些熟悉的画就是在那时被呈上了他的案前。
那时他以为舒子珊终究还是畏惧他的无上君权,于是愈发有恃无恐地与她作起对来。十二岁时他喜欢别人家的美人风筝,舒子珊就画了一个更漂亮的给他,可他嫌是那个“冷血女人”画的,一脚将风筝踩了个稀烂……
他毫不掩饰地讨厌她。
舒子珊看着他脚下被踩烂的风筝,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那天晚上她没有出来吃饭,第二天也没有,直到第三天,舒子珊听到敲门声,她开门一看,季铭盯着脚尖站在她的门口,身后藏着一只歪七扭八补好了的美人风筝。
“只是觉得今天很适合放风筝而已。”他生硬地说。可是那天他拽着舒子珊去放风筝,没片刻就嚷嚷着自己饿了让御膳房传膳,传的却都是舒子珊喜欢吃的菜品。
他盯着舒子珊吃下去,那天晚上舒子珊终于恢复常态,在季铭床头抱着他给他讲前朝旧事,季铭拉着舒子珊的手,心里知道她不会再同他生气了,竟依偎着她沉沉睡去,一夜好眠。
宫里的人惊讶地发现,从那一天起,他们的陛下就变得一天比一天黏人,活像是得了一种“离了太傅就不能活”的病。也就是从那时起,舒子珊开始放心地打着新帝的招牌,光明正大地扩充自己的势力。
直到十四岁,他即将大婚,她离宫而去。
季铭恍然想起,好像就是这一年,他不再唤她太傅,她亦识趣地改口,“阿铭”这个亲昵的称呼,就此消失在了深宫之中。
他翻着这一页页纸张,心里想原来他幼时学的那一页页细腻的笔触,全是出自同一个女子之手。
“刘喜啊,”季铭长出了一口气,对身后的太监道,“你说权力这种东西,它到底会把人改变成什么模样?”
搬进太傅府的四年,几乎是舒子珊的权力巅峰。对比着她日后的失势,正应了那句盛极必衰,盛筵必散。
群臣原本寄希望于季铭早日成婚,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要求舒子珊还政。可是帝师两个不知道都是怎么了,一个不冷不热,一个无动于衷,好像群臣操心的大婚、还政,都与他们毫无关系。
在这表面的平静下,即使有少数几个敢直言进谏的臣子,也多是被舒子珊投进了天牢,以大司马王崇为首的七位顾命大臣默不作声,在这样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舒子珊终是拿到了赈灾钦差之职。
两湖今年水患,饿遍野,先后几次急报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原本朝中拟定的人选是老臣王崇,可谁想半路杀出个舒子珊。
众人都摇头,暗叹两湖的百姓怕是要被克扣将近一半的粮款了。可事到临头竟又出了转机——季铭不知道哪里来的兴趣,说他也想随同太傅,一起看看民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