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今天读书了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潘博文事件——心理学方面

今天读书了

潘博文,是“潘博文消失事件”中的假想人物。2019年8月,知乎出现了一篇文章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篇文章叫做“不存在的同学(潘博文事件)”。这篇文章记录的细节细腻丰富,让人毛骨悚然。引发大量关注后,文章的作者发文表示潘博文是他在学习压力下幻想的一个小伙伴[3],是大量网游、网络小说的间接产物,上大学后逐渐消失。[1]

基本信息

中文名潘博文

主要事件潘博文消失事件

反馈目录

人物来源

2021年1月,知乎上一个“潘博文消失事件”被广泛传播,知乎网友和一位同学以及潘博文一同进入废弃的宿舍大楼捡羽毛球,但潘博文从此再也没有出来。更离奇的是,除了知乎网友和同行的那位同学,所有人都完全不记得潘博文,连学生名单上也没有了他的名字。引起大量关注后,这位网友后发文解释潘博文是自己为了缓解孤独而创造出来的“幻想中的伙伴”,也称Tulpa。这位网友表示,自己在初中时期经历了人际排挤,内心十分孤独,因此潘博文出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2]

事件本质

“潘博文事件”,建立在每个人成长的废墟上、建立在每个人对于忽然半途而废的友谊的记忆里、建立在我们对所有重要但已失去的人的怀念中——他们消失了、他们被忘掉了。

其本质,乃是关于“失去”的怅惘——一边成长、一边失去,有时怅惘、有时恐惧。

相关解释

有“假想伙伴”并不意味着儿童就是存在社会功能缺陷的孤独人群,只是他们对于社会交往有比较“特别”的兴趣——通过一种非现实的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

也有心理学者推测,“假想伙伴”是儿童面对问题时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心理弹性机制(Resilience),尤其能帮助儿童独自面对恐惧的情绪。一项研究表明,尽管有“假想伙伴”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人际社交的边缘地带,但却在积极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更优秀的表现,以及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似乎表示“假想伙伴”可以让个体更少地依赖外界人际关系,而在社会功能上能够自给自足。

总之,“假想伙伴”对于儿童社会心理发展来说是一个特别而积极的存在,有心理学者将其功能分为:

1.帮助问题解决和情绪管理;

2.理想和观念的探索;

3.陪伴和安慰的来源;

4.行为学习和社会角色探索;

5.自我管理和自主性的掌握。[1]

解决方法

比较放宽心的父母会认为“假想伙伴”是无害的,并将其视作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发展的表现,但也有一部分父母担心这是心理问题,脱离现实的幻想可能会带来精神疾病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文化下,“假想伙伴”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通灵”现象而被忌讳。

当得知孩子有“假想伙伴”并且很喜欢和这位伙伴玩耍时,身为父母不妨多了解一下这位看不见的朋友在孩子心中的模样,通过了解TA的外貌、性格和日常行为,可以更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内心需求。如果有父母技艺超群,甚至可以将这位虚拟朋友作为教育孩子的媒介,促进亲子交流互动,进而培养孩子的素质和品德。

如果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象,也不可盲目打压。相关研究发现,即使父母打压和否定孩子的“假想伙伴”并限制交往,孩子依然会以私密的方式与其互动。“假想伙伴”其实多出现在儿童阶段,孩子长大了,TA可能就自然而然退出孩子的生活了,不必过度担忧。

不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现这位“假想伙伴”带来了不良影响,比如成为孩子不良行为的借口,或者这种现象和孩子曾经历过心理创伤性事件有关,就需要及时求助心理健康方面的援助,不能视而不见了。

来自头条百科

上一章 普鲁斯特效应+丁达尔效应 今天读书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 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