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北平)
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讨论的主要问题:建立新中国。
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意义: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新中国的巩固
1.抗美援朝(1950—1953年)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
意义: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摧毁了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过程:西藏地方政府派 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十分落后。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鞍钢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宝成、鹰厦铁路建成通车。
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54 年。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
(2)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
1.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影响: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2.探索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