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正走在多瑙河畔,脚下是匈牙利坚实的土地。松软的落叶铺天盖地,还未近黄昏,两岸的灯火已初上。
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女人,我的学生时代的音乐老师。她个子高,身材结实丰满,就像个蒙古族的女人。眉眼儿极精致,喜欢穿漂亮体面的裙子,及腰的长发被束成高高的马尾,远远走来,鞋子的嗒嗒声错落有致,一颦一笑,带着点儿少女的灿烂和女人的雍睿。
一堂课上,她说,要播放一首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僻静又闭塞的校园里,这句话的信息含量,课本里是说不清楚的。因为没有人知道那是谁,又是怎样的乐曲。教室变得极安静,她走到旧式录音机前,按下播放键,咔嚓一下,声音就流出来了。
能听出来的,序曲是小提琴。除此之外,能感受到声音由浅入深,节奏由舒缓变得明朗,继而强震。就好像,一只皮毛光洁的鹿,被唤醒,它跳跃过田地和城镇,沿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由黎明破晓跑到烈日灼照,穿过树丛和草场,一直跑到太阳落下,夜晚来临。听的时间里,老师端庄地坐在前面,右手托腮,眼望窗外,粗大的麻花辫从左肩膀垂下来。这个姿势她保持了很久。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的目光如星火,投向远处,时不时眨一下,好像向往在高处有了栖息。
而我在想,去亲自看看这条河。那是一条怎样的蓝色的河,能在一位女人低低的愿景中如此流光溢彩。我开始向往它,就像向往有朝一日成为老师那样美丽又智慧的女人。能在平凡的生活里,附庸着姣好的面容和慷慨的热情。她的青春和才情都揉碎在这岁月里了,掉落人间,浮在某处湍急的水流上,涣散着余晖的光芒,影影绰绰,未曾暗淡下去。
十年一刻。我在时间里长了个子,打磨了形状,规矩也自负地前行。已是多年以后,我成了一个如老师般的女人。虽我远不及她的美丽,却早已出落地不再是那个书生气的女娃。我有幸得来了相对宽裕和自由的生活,有机会世界各地地走,读百家书,步万里路。也会在大多数的时候,回到自己被赋予的生活标签里,做个安分的女子,既朝九晚五,也培植养鸟,不亦乐乎。
这个初冬,我借出差机会来到了匈牙利,打算去看看那条蓝色的河。落地是匈牙利当地时间下午四点,空气中夹杂着土壤和雨露味儿,有些陌生。巴士曲折地穿梭在街道,二战后保存完整的欧洲风光一览无余。拐角处有教堂传来唱诗班孩子们的声音,平稳又快活。我往天空看,由于久坐机舱的缘故,眼睛被光恍地生疼。嗅觉、视觉和听觉的入侵把我迅速地拽回现实世界。
巴士停靠路边,老司机一口蹩脚的英语,告诉我,往前走就能看到河。道谢之后,我拉着笨重的行李飞奔下车,跌跌撞撞朝河跑去。耳后是呼呼的风,我急地像要去赴约。绕过了一座高大建筑,多瑙河就出现在眼前了。我的心咚咚直跳,嘴巴干渴,脸能感到冻伤一样的疼。稀少的行人被冬装包裹着往来,河两边都是树,叶已黄,打着旋儿毫无目的地飞,落到地上,自然就作了地毯,踩上去,舒软也厚重。我可算是找来了,长吁出一口气,在寒冷中形成爷爷白胡子那样的雾。然而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这河竟看不出半点儿蓝色。浅水处,净可见底,水是泥沙色;河岸处,树儿们投下倒影,水成了枯黄色;至于远一些的河中心位置,不断有载满旅客的油轮划过,亮起橘色的灯火而被染红。岸边还有未化的初雪,堆砌成很多小堆,活像麦町犬身上的斑点圆鼓鼓的。
我开始漫无目的地走,脚底踉跄,有些疲惫了。此时的异国他乡已近落日时分,天光被收纳,我感到更彻底的寒意。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流动着这样一条河吧。它携卷着枯烂的水草和淤重的泥沙,流过沧桑的历史和现实的市镇。人们用它的水来清洗蔬菜和粮食,灌溉田地或树林。它慷慨地接纳了生活的污垢和历史的变迁。但它仍然是蓝色的,闪闪发光,仿佛顺水行舟,就能到达心中的愿景。我想,它也一定以最完美的姿态流经了老师的青春和向往,使她心怀这一泓清澈力量,直面着平淡的一生。
不知我儿时的那位音乐老师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仍旧在唱歌、弹琴,教书育人么?她一定还那么美丽,倚着窗台,用咔嚓按下旧式录音机的那只白净的手,灵活地触碰着小提琴柔韧的弦。我想轻声在她耳边诉说,诉说成长的烦恼和生活的庸碌,我还想说,我终于见到了这条梦中的河,它好看的颜色就像蓝宝石。
天色更晚了,两岸亮起万家灯火。这里的灯火与家乡的无异,温暖人心,倒映在多瑙河平静的水面上,让它丢失了轮廓。我开始往回走,吸进肺里的空气不觉那么陌生了,每一步走得坚定而有力。就像趟着地地道道的生活长河,触得及路标,望得见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