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慢慢来》,是一位母亲写的,有一位老师推荐,后来时间问题简单翻阅了一下,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推荐给即将和正在做妈妈的女孩看一下,翻开来整篇文章都是以短篇纪实的形式,文章没有华丽夸张的词汇每一处都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却处处都体现了温馨和一位妈妈的爱。
老师用开玩笑的语气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她和她表哥相差不大,但是当她咿呀学语的时候,她的表哥还只会傻乐,她表哥的父母一度认为这个表哥是不会说话的哑巴。直到有一天,老师的表哥叫了一声妈妈,表哥的爸爸妈妈都很激动。中午饭都没吃下。
这里想说的是,给孩子一点时间,毕竟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程度不一样,个人差异还有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现实生活中会有稍微特别的孩子,比如晚些说话晚些会爬的孩子,给孩子一点时间,慢慢来。
老师说,她的母亲,尊贵的王女士是一位医生,前几年突然对舞蹈提起了兴趣,于是老师送给王女士一面舞蹈镜。某天下班回到家里,看到王女士在学着最近热度很高的《她会魔法吧》,说到这里,老师说她感觉很感动。到了这个年纪,可能很多父母大都是这样,在努力的去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新事物。一直在努力的寻找跟儿女交流的方式和话题。
下课后,我把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感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我朋友倒也没有发表很多意见,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朋友告诉我,关于一次朋友查四级的时候,跟她家表姐之间的谈话被朋友的母亲听到后,朋友的母亲很感兴趣,想要过来了解随口问了句,我朋友说了几句,朋友的母亲不是很能理解的样子,朋友笑着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后来朋友告诉我,她母亲沉默了会儿,笑着说,哎,人老了便走进厨房里了。
我回想着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好像这种事情也有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想起来父母后来不在发表那种很小孩子很直接的疑惑,而是默默的变成了一个随时愿意倾听我们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的时候,竟觉得有几分心酸。突然想到很久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坏脾气和自己糟糕的一面毫无保留的暴露给周围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我们耐心一点,父母的难过和不被理解的心酸是不是就会少一些,如果我们体贴一点,是不是父母头上的白丝就会少一些。
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天总是格外的想家。说实话,好像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收获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爱情观,婚姻观多多少少会受到父母那个年代的影响。很久之前看到一张图,爷爷奶奶那一辈对父母遵循的教育理念是棍棒下出孝子,后来父母那一辈对零零后不再是棍棒下出孝子,而是严师出高徒的理念,不在体罚而改成了打压比较式教育,零零后一代又是顶着原生家庭育儿理念的阴霾同时体谅尊重幼儿,把选择权和探索的权利还给下一代。好像每一代父母的理念都是想把自己未曾得到的或者梦寐以求的幸福带给自己的孩子。
因为时代在发展,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过活了大半辈子,我们的父母好像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好像并不是很适合自己的孩子。人都是在经历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爸爸妈妈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儿女。包容一点,抱怨就会少一点。体贴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幸福的家庭是靠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维护的。关于这一点,我猜想,零零后包括现在的一零后应该从家庭关系中感悟很深。
随着眼前离婚率越来越高,好像大家都不是那么的愿意相信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感情还会频繁出现。同时,新一代的青年,好似对于家庭婚姻和两性之间会有莫名的排斥和不愿意再去相信。昨天跟室友聊了很多关于大家的家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原生家庭吧,还有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感情婚姻的看法。我发现,大家对于婚姻家庭是持着一种理性利己,在推崇一种独立的寻找自我的同时努力去做最真实的自己的一种形象。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不过还是没能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带来的一些不太美好的负面影响。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婚后出轨是个什么理解,在我看来,大概我不是完全属于浪漫主义者范畴的原因,我个人认为,真就是罪不可恕。好像越来越能理解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的意思了。为什么大家对待感情不能真诚一点呢。从一而终是个多么美好的词。爷爷奶奶那么艰苦的时代都做到了。明明大家的生活质量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从一而终反而越来越难了呢。
不如,我们真诚亿点,我不想要对不起,我跟先生一样想要被对得起。我真的真的好想先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