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铿与粤军密不可分,孙中山更与粤军有着不解之缘。邓铿一生追随孙中山,服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以其在粤军中的威信和地位,贯彻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1917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排挤,决心辞去省长一职,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接管,这是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孙中山遂决定以原省防军二十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为暂时避免与桂系军阀的冲突,军队驻于闽省东南数县。当初原省防军二十营一共才5000杆枪,而陈炯明非军人出身,战阵之事非其所长。因此,1918年粤军援闽过程,邓铿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充军队,制定进军计划,于5月17日全线向闽总攻,数月之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总部进驻漳州。回粤之役,邓铿可谓劳苦功高。经过两年训练补充,援闽粤军兵员达2万余人。1920年春,孙中山以粤军整补已毕,实力大增,遂提出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的任务,但陈炯明对回师仍存顾虑,经孙中山一再敦促,邓铿从中“怂恿”,陈炯明始同意做回师广东准备。[6]在回师广东的战斗中,邓铿表现十分英勇,累立战功。他率第一军一部,克潮州、梅州,占汕头,气势如虹。于当年10月下旬,与各路大军一起,进入广州,摧毁了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统一了广东全省。孙中山也得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于11月从上海回到广州,重任大元帅。回师广东后,孙中山更加倚重邓铿,邓铿仍任粤军总参谋长。由于粤军人数扩大、人员素质不齐,部队开始显现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为此,孙中山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邓铿受孙中山重托出任师长,当时被他选拔到第一师的军官有***、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人,日后这些人都以第一师出身为荣,足见当时广东军政受邓铿影响者至深且巨。[7]援闽一役,邓铿运筹帷幄,粤军数月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1920年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为广东一统立下汗马功劳。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挥师北伐,文有廖仲恺,武有邓铿,倚之为股肱心膂。[8]邓铿是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第一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原来隶属陈炯明第一军的序列。邓铿与陈炯明私谊素笃,但政治上倾向于孙,极力弥合孙陈裂缝。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下,邓铿遇刺,梁鸿楷接任师长,与陈炯明和许崇智均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介于陈炯明和许崇智之间的一股独立的力量。李福林部队本来是绿林出身,没有什么战斗力,后来编成北伐军第五军,再后来被陈济棠兼并。1925年,以黄埔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占据惠州的陈炯明被消灭,少量残余部队逃江西投孙传芳,陈炯明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廖仲恺遇刺后,许崇智被***挤走,其军队一部分被蒋吞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后来演变成为中央军嫡系的部队。一部分被编到第四军,参加北伐。梁鸿楷也被蒋逼走,***接任师长,北伐时扩编为第四军,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也称为“粤军之母”。***的第四军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但是粤军内部新的矛盾又形成了,首先是地域矛盾,从部队来源来看,第10师属于广(州)肇(庆)系,来自广州和珠三角;第11师来自粤西的钦(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带;第12师是客家系,来自梅州和韶关。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与12师较为亲近(叶挺、邓演达是惠阳客家人),后来在南昌发生暴动;徐景唐部为***嫡系,第一次蒋桂战争后,桂系势力迅速收缩回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孤注一掷,倾师攻粤,徐景唐在东江响应桂系,后来被粤军击败。据说当年地方方言也是划分派别的一个标致,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十九路军的说粤语罗广片为主,陈济棠的部下,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他们只能投奔海军,与福建人认老乡。宁汉分裂以后,粤军内部由暗里的明争暗斗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之后去福建,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调第十一军回粤。***去南京被扣留以后,陈济棠继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取得了粤军兵权。留守广州的陈济棠是胡汉民粤方政府(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坚力量,李福林、徐景唐等其他粤军都被他解散或吞并,势力不断膨胀,主政广东,号称“南天王”。后来张发奎两次回粤军被击败,联合桂系北上,又在衡阳被粤军击败。此后因军费无着落,四军只好交与中央,成为中央军旁系,或“半陈诚系”,是长征时期追击红军的主力部队。抗战时期继承第四军的传统番号,其他的如94军、99军与其也有很多关联。这一系的主要人物还有黄琪翔、吴奇伟、欧震、郭思演、邹洪、王作华等。蔡廷楷第十师入闽后,重组十一军,由陈铭枢担任军长,回东江与第四军打了一仗。此后桂系倾师攻粤,陈铭枢与陈济棠全力对付徐景棠与白崇禧,在白泥之战中击溃桂军,又于东江击败、吞并徐景棠的部队。接着蒋光鼐、蔡廷锴、香翰屏等粤军三个师,又在广西北流与黄绍竑、张发奎展开大战,大破(粤)四军、(桂)十五军。中原大战爆发后,桂系与张发奎迅速北上,大破何健湘军、朱绍良、钱大钧中央军,前锋直抵岳阳。粤军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兵出韶关,迅速占领衡阳,拦截黄绍竑部桂军的北上,迫使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调头南下衡阳;蒋、蔡等来粤军李扬敬与湘军李抱冰两师的援兵后,主动出击,大破张桂联军。此后粤军蒋、蔡两师北上参加中原大战,打遍半个中国还没输过,基本完胜;这两师击败傅作义,攻下济南后,正式开始使用十九路军的番号。后来十九路军被调去江西剿匪,接着又移师上海,对侵略上海的日军奋起抵抗,此役是为凇沪抗战,十九路军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部队。其后调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区寿年、张炎等,后来大多数走向新中国阵营。由于四军、十九路军离开广东,从1930-36年期间,广东成为陈济棠的地盘,到抗战前夕,陈济棠在“两广政府委员会”的招牌下,对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对内精心经营,政绩显著。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还有一百多架战机,空中力量比蒋中央军的还要强大。广东的地形图呈等腰三角形状,韶关、湛江、汕头构成战略上的三个角,陈济棠把余汉谋的第1军部署在韶关,香翰屏第2军驻粤西,李扬敬第3军驻汕头,广州只留一个教导师,省城兵力十分空虚——陈济棠的部署主要是应付***大军压境。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司令黄光锐率机飞往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在南京保卫战中第66军、83军损失惨重,但在友军纷纷向长江方向溃退时,66军军长叶肇与83军军长邓龙光决定正面突围,冲击日军封锁线,损失惨重。此后66军参加万家岭之战,并攻上万家岭主峰。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进攻广州,北上抗战的各路粤军回粤,先后参加了两次粤北会战和桂南会战。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18兵团,后来起义。抗战
粤军参加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之战、广州战役、长沙会战、两次粤北会战、衡阳解围战、桂平战役、韶关战役、赣南战役,以及广东省内的各大小战役。在八年抗战中,广东国民党军与日军打了5次战役,进行了20次较大的阻击战和牵制作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上。毙伤俘日军2.5万人以上。《粤政七年》(广东省内)另外,广东的国民党保安团队等地方武装,与日伪作战200余次,毙伤日伪军4600余人,击落日机7架;毙俘敌机师12名;击沉敌舰2艘,俘敌运输舰1艘。《战时粤政》日本战败后,受降日军共13.73万余人,受降伪军6.2万人。中共建立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和南路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华南抗日人民武装共2.8万余人,对敌伪作战共3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0万余人。[10]参战部队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淞沪会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南京保卫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兰封会战:六十四军万家岭之战:四军、六十六军,另有六十四军阻击二十七师团广州战役:粤军:八个师日军:三个师团,另有重炮联队、山炮联队,三艘航母,一百四十多架飞机第一次粤北会战:粤军:六十二军、六十三军、六十五军,中央军五十四军日军:五师团、十八师团、近卫旅团桂南会战:六十四军、六十六军战绩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击毙日军第九师团七联队连队长林八大,俘虏七联队二大队大队长空闲升。我还没见国军在抗战八年中在别处有俘虏日军大队长的记录。淞沪会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南京保卫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兰封会战:六十四军————攻罗王车站、罗王寨,缴获土肥原指挥刀万家岭之战:四军、六十六军,另有六十四军阻击二十七师团————万家岭大捷广州战役:粤军:八个师日军:五师团、十八师团、一零四师团,另有重炮联队、山炮联队,三艘航母,一百四十多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