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那个从谏如流的盛唐早已故去,取而代之的,是党争不断,奸佞不绝的黑暗晚唐。就是在这一年,温庭筠调任国子助教不久就被撤职查办。已经54岁的温庭筠从此辞别官场,落入滚滚烟尘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所终。
被后世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命真的不好,他的诗词写尽缱绻,让无数痴男怨女为之神往,但他本人却是个被称为“温钟馗”的丑男;他的才华惊艳大唐,多少人因被他代笔而考中进士,但他本人却终此一生都未曾博得半点功名。
如今再提及温庭筠,我们会感佩他的生花妙笔,倾心他笔下的缠绵悱恻,却对他的人生一无所知。这世间的十分风月,他独占八分,但风月之外,才是真正的温庭筠。
清代大儒薛雪在著作《一瓢诗括》中说:温飞卿,晚唐之李青莲也,故其乐府最精,义山亦不及。言下之意就是说:温庭筠是晚唐的李白,这句话并非谬赞。
那是盛唐才配拥有的太白诗仙。富丽堂皇,歌舞升平的大明宫中,李白望着杨玉环的丰腴倩影,吟出了那首著名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寥寥二十八字,却写绝了女子的美艳多情。
而近百年后的晚唐时期,诗坛虽未再见李太白,却也迎来了花间派掌门人温庭筠。历史仿佛是想再造一个李白,却阴差阳错将温庭筠送给了大唐。同样的放浪形骸,同样的狂狷不羁,同样的难为世俗所容,李白被赐金放还,温庭筠也落得终身未第,难有作为的下场。
和李白不知从何说起的出生相比,温庭筠是有据可查的官N代,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温庭筠从一出生起,就带着寻常读书人没有的锐意和天赋。无论是《新唐书》还是《唐才子传》,都对温庭筠不吝溢美之词,“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
遗憾的是,出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的温庭筠过得很拮据,即便是祖上家道煊赫,但到了温庭筠这一代时也已经日薄西山,难以为继。而随着元和十五年(820年)父亲撒手人寰,温庭筠更是陷入了几近饿死的绝境。
在无数的评话传奇中,往往这种时候,落魄公子都会遇到贵人,从此平步青云,最后到达人生巅峰。温庭筠也不例外,父亲的生前好友段文昌将温庭筠带在身边,视为亲子,并亲自教授文赋,他的出现让少年温庭筠重归传统读书人的道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想,后来任大唐宰相的段文昌第一次看到温庭筠的时候,也一定曾对眼前这个孩子寄予厚望。
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到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少年温庭筠跟着不断升迁的叔父段文昌,从江淮转到荆楚,虽然再未尝过饥寒交迫之苦,但长期寄人篱下的颠沛流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折磨?也正是在这样的小心翼翼中,温庭筠养成了细腻如水的性格。
毋庸置疑,温庭筠一定感恩叔父段文昌的救济,但在内心深处,她也一定十分想要离开段文昌。寄人篱下的感觉对敏感的温庭筠来说是煎熬。有机会就一定要脱离叔父为自己设定的框架,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这应该是温庭筠内心的真实想法。
并没有让他等太久,随着大和九年(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那个一直指导如何修身齐家的人物不在了,被压抑许久的温庭筠立刻辞别段家,赶往他梦寐以求的帝都长安。
段文昌是晚唐有名的贤臣,其对于温庭筠的教育一定是遵循了传统儒家定义的圣贤模式来进行的,但从温庭筠进入长安后的表现来看,显然段文昌的教诲达到了物极必反的效果。
有唐以来,诗人如星河璀璨,过江之鲫,但诗写得好不代表考得上功名,如李白等人纵然诗才惊天下,却绝然不是做官的料。但温庭筠不一样,她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是出了名的考试小能手,更是被正史证实过的作弊天才。
《唐才子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大中末年,温庭筠替人作弊的名声已经惊动了官府,为了防止温庭筠作弊,考官特意把他叫到面前来答题。饶是如此,闹情绪的温庭筠不仅提前交卷,还偷偷给八个人传了答案。(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
人送外号“温八叉”(简单理解的话,类似于七步成诗)的温庭筠进入长安以后被无数考生追捧,每个人都想方设法要跟他成为好朋友,只为了温庭筠能在考试时帮他们答题。擅长押官韵的温庭筠答题极快,且每次都能给出完美答案,用现在的话来讲,此人就是天生为考试而生的奇才。
那些被代笔的考生因温庭筠而获得功名,但温庭筠自己却几次三番落第,始终没能中第。失意的温庭筠滋生出自暴自弃的念头,加之没有叔父段文昌的约束,他开始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与京中纨绔子弟纵酒狂欢,不知天地为何物。
多情烟花巷,最是无情地。整日周旋于世家子弟和青楼艳女之间,见惯了闺怨和薄情的温庭筠开始以满腹才情为笔,胸中牢骚为墨,写出了一篇篇让痴男怨女为之动容的词句。
所有痴男怨女的心意,都有温庭筠式的解答。你说对方不懂我的心意,温庭筠说: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你说所爱隔远山,温庭筠说: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你说多情总被无情伤,温庭筠说: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你说等不到爱人,温庭筠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如今网上的痴男怨女对一句诗推崇备至: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很多人都误以为这是某著名网络小说作者的独创,却不知道这句诗的原作者是千年前的温庭筠,原句是: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只有温庭筠这样的才情,才能写出如此细腻缠绵的诗文。
这是花间派掌门人才有的诗文境界,但也正是在那些烂醉如泥,诗酒趁年华的日子里,温庭筠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掉入了政治的万劫不复之地,再与功名无缘。
遍览温庭筠的相关历史记载,“薄行无检幅”、“德行无取”、“君子讥之”等词句频繁出现,在肯定温庭筠才情出众的同时,几乎每一个史官都认为温庭筠德行浅薄,不为君子雅士所容。
而造成这样的原因,除了温庭筠擅写风月艳词,流连烟花柳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晚唐士大夫集团看来,温庭筠是个喜欢破坏政治默契的人,或者说,温庭筠是个规则破坏者。
温庭筠很狂,狂到替人作弊还沾沾自喜。在“三十明经老,五十少进士”的大唐,科举考试是读书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但温庭筠的出现,显然打破了科举取士的考试规则。他很会答题,作弊水平也很高,却忘了收敛他的锋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多少人爱温庭筠,就有多少人恨温庭筠。
在进士名额可以控制的大唐科举中,温庭筠这个意外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可以人为排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才子传》中会有一句“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的记载。当被当权者厌恶的时候,温庭筠的落榜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温庭筠的好友纪唐夫在《送温庭筠尉方城》一诗中说: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在纪唐夫看来,被才高所累是温庭筠一生仕途不顺的原因。不过,才高只是间接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温庭筠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的性格。
温庭筠是自带流量的文坛新秀,从唐文宗大和九年进入长安起,他的身边就没缺过伸出橄榄枝的达官显贵,而后来任宰相的令狐绹就是其中之一。
将《菩萨蛮》写成国民诗词的温庭筠是当时红得发紫的诗坛领袖,为了讨好同样痴迷于《菩萨蛮》的唐宣宗,令狐绹让温庭筠以自己的名义写几篇《菩萨蛮》献给宣宗,并嘱咐温庭筠保密。
为领导捉刀,这无疑是温庭筠获得政治资源的好机会,要知道令狐绹一句话就让多年不曾中第的李商隐一朝高中,可放浪形骸的温庭筠并没有保守这个秘密,很快令狐绹让人代笔的事情就传得人尽皆知。而从得罪了令狐绹的那一刻开始,温庭筠的政治生涯也到此为止了。(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綯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此后数年间,温庭筠虽然也混得一官半职,却终究只是个末流小官,难见经传。就在一日日的失意中,他将满腹的牢骚化为缱绻,温庭筠对政治有多绝望,他笔下的诗词就有多温柔。大唐少了一位可有可无的官吏,却收获了一位完美为唐诗画上句点,又完美开启宋词风韵的花间派宗师。
大抵是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温庭筠从国子助教任上被革职,从此消失在史书记载之中。其实也不必被史册铭记,我想温庭筠走的那天,那些曾唱过他《菩萨蛮》的歌妓们,那些曾被他《花间词》感动过的痴男怨女们,一定为唱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为他送别。
对于那时的温庭筠来说,功名利禄,身后虚名都已经不重要了。
只要提起《菩萨蛮》时,便会记起温庭筠;
而记起温庭筠时,内心便升起无尽温柔;
那便是他最大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