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儿,上学去啊?”小路旁的木窗里,一位中年妇人挽着简朴的发髻,笑容慈祥,对着路上奔跑的女孩轻轻挥了挥手,“别跑那么快,小心摔倒咯。”
“嗯,知道啦,谢谢大娘!”女孩未停下脚步 ,稍稍偏了一下头 ,与妇人相视笑了一下,额前的刘海被风卷起,银白柔软的秀发在朝阳下飘动,很灿烂,长发两边小小的髻也随之飘动,所过之处留下一串久久未能散去的清脆的银铃声。
一路上,有很多人探着身子和女孩打招呼,女孩一一笑着回应,同时不忘加快脚步,奔向村东头的学堂。
路旁的田野里,早起趁春天忙种的人们也都微笑着看着女孩。其中的一名大叔还锤了一下身边的儿子,豪迈的笑着,“你看看人家菀儿,家离学堂那么远,还从来不会迟到,臭小子,还愣着干什么?跑起来! ”
说着又拍了一下男孩的背,拍得他一个踉跄,差点脸着地扑到田里,最后不得不在周围人憨厚的笑声中狼狈地跑上大路。在超过前面的女孩时还不忘冲她得意地呲着牙笑了一下,女孩回以一笑,速度不变,看着顽皮的男孩蹦跳着跑到前面,斜挎的布包因为大幅度的动作一颤一颤的。
女孩叫菀灯,斜阳村村长季子舟的女儿。
斜阳村包裹在群山之中,尽管距离京城并不是很远,但也只是个只有上百户人家,在地图上都未曾标注过名字的,早已被岁月遗忘的小山村。每天的朝阳就总是要绕过层层叠叠的山才能落在村里,就像斜着的那样。这也一直是乡亲们所认为的斜阳村名字的由来。
虽然村长季子舟总是说“斜阳” 采自一句诗,一句诗啊,阳光是不会绕弯子的啊。可是大大咧咧的乡亲们在得知以“斜阳”作为意象的诗有很多很多而村长又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句的时候,也就这样揭过去了。最后也还是认为斜阳村有着斜斜的阳光。
也许啊,斜阳村的阳光真的是斜的,但这方斜斜的阳光照到的乡亲们淳朴的笑脸,却又总是那么灿烂。
菀灯其实是捡来的。
那是十多年前了吧,那时候他还不是村长,只是住在村西头的一间小木屋里。那是在春天的时候,季子舟清晨上山砍柴,于是,便在树丛里发现了她。
微熹的晨光里,小小的女孩睡在襁褓中,生着一层细密柔软的白发,在斜阳村斜斜的朝阳下像是发着光。女孩眼眸闭着,细长的睫毛微微颤动,睡得很甜,像是做了一个和春天有关的梦。
忽地,草叶间有露珠落下,女孩似乎醒了,轻轻睁开了眼睛。那双眼睛啊,虽算不上多么美丽,但那么纯净,没有一丝杂质,仿若天然的璞玉,是不加修饰的惊艳。
女孩看着面前错愕的男子,突然眉眼弯弯地笑了,小小的手伸着,在早春的阳光下摆动。
季子舟静静地看着,不自觉地,嘴角扬起温柔的笑,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握住了女孩小小的手。
……
季子舟将女孩抱回家后,正在做针线活的村长夫人白秋霁吃了一惊。在得知是丈夫捡的以后,一直未曾有过孩子的妇人轻轻地笑了。抱着小小的生命,目光里尽是温柔,她对季子舟说:
“相公,让她做我们的孩子吧。”
已近中年的男子看着眼前的一幕,看着妻子跟女孩那样灿烂的笑容,突然间就明白了,所谓幸福是什么,自己那大半辈子的意义又是什么。他也笑着,轻轻回答道:
“好。”
……
和孩子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些银子和一张字条。孩子裹的那块布也不差,甚至可以说是很名贵的了。可是多年生活在深山中的白秋霁并不认识它的价值,只是将它和那些银子和字条一起小心的收起来了。
而多年以后,季子舟和白秋霁都难以忘记那张字条。字条上的字写得有些许匆忙,但仍然难掩笔者深厚的功底,笔迹娟秀,一撇一捺间有蕴含宏大的气势,便应是一位书法大成的女子所作吧。虽然其上只有寥寥两个字:
菀灯。
女孩的名字便叫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