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教师评职称
评职称送红包可能还不能算普遍现象。但是花钱发表论文是早已司空见惯。因为中学评职称要交论文,而且要获奖,这是硬指标。 但是获奖论文是怎么来的呢? 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老师讲到,只要交了文章和评审费就有得奖。一般论文评比,要假模假样地翻上三五天,才把奖定下来。某市教科所长嫌钱来得太慢,为和教研室、教育学会抢生意,想到不能守株待兔,便带着大印上门服务,收到钱后,在空白证书上敲一下就能收到费用若干。(1)这样评出来的奖,与学生考试作弊的高分又有什么两样?用这样的论文评到的职称又有多少含金量?评职称的另一个重头戏是述职,在述职报告中,每个人都极尽吹牛之能,要会“艺术”地把自己“合理”讲述为教学能手,劳动标兵。试问,如果我们的一级教师、高级教师都具备了如此崇高的教育道德,如此高水平的业务素养,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跟论文里头说到的那样进行教学实验,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还有什么困难可言?
(二) 教育的无奈
1. 德育的苍白
每周一学校都要升国旗、唱国歌,可是,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这仪式到底有多
分量?且看学生的眼神,只有应付的神情,单个学生唱国歌的声音也许就像蚊子哼唱,上千人的歌声你也只能走到旁边才能听清。这升旗仪式就只是一个仪式而已。接下来的德育训话,就更不用说了,全校领导干部轮流“坐庄”,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个学期观察下来,还能让学生中引起反应的也就只有保卫干部对某某和某某在某处打架,某某因违反交通,不幸遭遇车祸等等这些惊心动魄的事例“报导”了。至于班会课,班主任强调得最多的是本周课堂纪律表现,成绩是否有进步。如果班主任是主科教师,多半这班会课就是语文或是数学课了。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不需要任何德育教育了?班主任不上班会课,不进行说教,是因为他们感到到这样的德育教育效果很脆弱,很苍白无力。本来德育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而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2)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就连每学期仅有一次,可以让学生接近大自然,把学生置身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春、秋游活动,也变了味道。多数学校把旅游活动推给旅行社承担,带队教师得到一次免费的旅游,看管孩子的职责给了导游。老师是省了心,可我们的孩子,交了几十甚至一百多块钱,得到的就是“王七到此一游”而已。而且出行的地点是由教师决定,教师的决定有可能还是由“创收”多少而定,学生六年小学,三年初中有可能重复去了同一个地方多次,已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但是不得不去,因为这是“集体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