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1][bāo sì](《史记》作襃姒[2],《列女传》作褎姒[3]),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
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
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4]。
本名
褒姒
别名
襃姒、褎姒
所处时代
西周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褒国(今陕西汉中)
身份
妃子→王后
相关事件
烽火戏诸侯
结局
遭犬戎劫掳,下落不明
人物生平
幽王宠爱
褒姒,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
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6] ,褒姒因是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7] [8]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7]
立为王后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一作伯般)。
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原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9] [10]
下落不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宜臼之事而恼怒,于是联合鄫国(今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击败西周禁卫军宗周六师,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4]
主要影响
烽火覆周
据《史记》[8] 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
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
[11] 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
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不再信用,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12] 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
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13] ,西周灭亡。
人物争议
烽火戏诸侯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11] ”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14]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11] ”故事有所偏差。
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
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15]
《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16]
司马迁《史记》:“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17]
刘向《列女传》:“褎神龙变,寔生褎姒,兴配幽王,废后太子,举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灭其祀。”[18]
胡曾《咏史诗·褒城》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怪女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
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
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
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
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
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
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
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
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
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
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21]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
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
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
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7]
骊山烽火台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23] )的骊山,据说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西周灭亡。[22]
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在此点燃柴草和狼粪,就会在台顶形成烽火。
据说用狼粪烧烟,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因此,烽火台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成为有效的边防警报设置。
通常是整座山峰都筑台,若京都有急,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其它烽火台就连锁举火,警报可以快速传递到远方。[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