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蓝田人”即“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英文名称: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中文学名 直立人蓝田亚种;别 称蓝田猿人、蓝田人;二名法 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界 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哺乳纲;亚纲 真兽亚纲;目 灵长目;亚目 简鼻亚目;科 人科;属 人属;种 直立人;亚种 蓝田人;分布区域 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发现地区 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
简介
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基本概念
因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故命名为“蓝田人”。蓝田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69万年前到95万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
发现过程
蓝田人在1963年中国陕西省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据测定距今约50万年,晚于公王岭化石。有人将这件化石也称为蓝田人。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Homo erectus chenchiawoensis)。她是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直立人”是指已能直立行走,并懂得制造石器的人类。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基本特征
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他们住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为西安最早的居民。
化石概况
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何况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颗左上第二臼齿,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蓝田亚种”,亦可俗称为“蓝田人”。 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头肌骨壁极厚,同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
例如,顶骨前囱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肌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平均约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蓝田人的脑量估计为780亳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9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蓝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与之相比。陈家窝的下颌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形态总的来说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原研究者把这个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至一起,称为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状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Homolantianensis——“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Homoerectuschenchiawoensis——“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俗称为“陈家窝人”(“Chenchiawoman”)。
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
分布特点
2005年,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在三峡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时,也发现了蓝田人。因此蓝田人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可能在秦岭以南。
自然生境
蓝田人生活年代
蓝田人头骨化石
他们大约生活在100万至50万年前。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茂盛,很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更有凶猛的剑齿虎。蓝田人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包括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籽和块茎等为食物。
自然环境
公王岭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级阶地。在一个古老的巨厚砾石层之上,堆积着厚约30米的棕红色砂质粘上,即地质学所称的“红色土”或“离石黄土”,人类化石就埋藏在其中。
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化石也发现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红色土”属华北中更新世堆积。公王岭的红色土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42种,不但包括较多的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种属,如中国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
这表明公王岭人类化石的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属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层,或阿尔卑斯冰期系列的贡兹-明德间冰期。在陈家窝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多半见于公王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陈家窝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公王岭相同。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表明,公王岭地点早于陈家窝地点。
公王岭动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公王岭动物群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的秦岭不象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陈家窝与公王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软体动物也基本上都是现代生活于华北的种类。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时代的不一致。
文化遗物:
下颌骨化石
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共发现200多件石制品,其中从公王岭含化石层和稍晚层位中发现的不过13件,另外一些则出自附近与之层相当的20来个地点。这些石制品本身的技术在差别不大,在如今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暂时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人的文化遗物。蓝田石制品包装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还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们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石器中最有物色的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除蓝田外,这种石器在丁村遗址、合河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门峡市等地点中也有发出。上述地点均位于“汾渭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蓝田只发现一件石球,制作粗糙,与丁村、合河、三门峡市等地点发现的比较接近。蓝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没有什么特色,制法和类型都和华北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的差不多。在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散布范围均不大,原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蓝田人用火的遗迹。
学术观点:
遗址 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正是当年“蓝田人”的发现者。1954年他从东北地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科院致力于古人类研究。他说,“蓝田人”(距今110-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因为那里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因为在发掘工作中,他们找到的都是南方动物种群,有熊猫等几十种。
黄万波研究员认为,“巫山人”以及周围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节人”等,都在长江三峡流域,它们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传承性和完整的演化过程。在龙骨坡除发现了200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外,还发掘出了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以及多个年代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他曾去东非大裂谷考查了半个月。他认为,东非大裂谷是人类的摇篮,其中一支迁移到如今的长江三峡地区后,一直繁衍至今,是我们的祖先。
黄万波曾提出了“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所谓“大三峡”,是指长江流域,包括长江支流所辐射的地区。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长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我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200万年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
文化特征
蓝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的。公王岭在 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登上公王岭,即发现厚约30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30米的“红色土”。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就在这两层埋藏上之间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在陈家窝则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在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獏、爪兽、硕弥猴和免等,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属山西省芮城县,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1959年调查时发现若干石器地点,1960年对其中几个点进行了发掘,总共在十一个地点发现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烧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除6055地点是发现于红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层中以外,其余都是发现于红色上之下的砾石层中。前者很少受水冲磨,后者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冲磨现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多数是采自当地河滩的石英岩砾石制成的,不少制品还保留有原砾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有的用原砾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则用已打过石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宽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与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马、肿骨鹿、斑鹿、剑齿象、纳玛象、水牛和野猪等,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与蓝田人的年代接近。
在中国发现的一个大型头骨化石可能属于我们神秘的失散多年的近亲之一--丹尼索瓦人(Denisovan)。 然而,它被归入一个新的人类物种“龙人”(Homo longi)。其他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很重要,也很令人兴奋,但认为在我们的家谱上增加一个新物种的决定还为时过早。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于20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市的神秘环境中被发现。据报道,出土它的人把它藏在一口井里,直到临终时才透露它的位置。它于2018年被找到,现在已经被首次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它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头盖骨之一,"中国科学院的倪喜军说,他是研究该化石的团队的成员。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已知智人头骨。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人类头骨--我见过的也不少。”研究人员估计,这个头骨属于一个死亡时大约50岁的古人类,距今14.6万至29.6万年之间。它的特征是古人和现代人的混合体。例如,它有厚厚的眉脊,但 "脸看起来非常像现代人的大脸",斯特林格说。它的大脑大小也与我们相似。
斯特林格说:“它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特征组合。形态学显示,这绝对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独特血统。它不是尼安德特人,也不是智人,它是相当独特的东西。”
一种可能性是,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化石是丹尼索瓦人。这个神秘的灭绝人类群体在十年前首次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德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一根指骨中的DNA中被确认。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关系密切,并在亚洲生活了数十万年。他们还与H.sapiens交配。
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包括来自西藏的一个至少有16万年历史的颚骨,被称为夏河下颌骨。但事实证明,丹尼索瓦人的头骨更难追踪:哈尔滨海德堡人的头骨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使我们更接近于首次明确地看到丹尼索瓦人的脸。
当倪喜军领导的一个团队根据化石的物理特征构建了一个家族树来确定哈尔滨海德堡人化石的祖先血统时,他们发现它与夏河下颌骨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趣的是,这些化石都有巨大的牙齿。
纽约大学的莎拉-贝利(Shara Bailey)说:"对我来说,丹尼索瓦人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们牙齿的大小,"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可能是我们的第一个丹尼索瓦人头骨。它可能是丹尼索瓦人的脸。"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约翰-霍克斯同意这个观点。"我的观点是......这很可能是丹尼索瓦人。"
如果能从哈尔滨的头盖骨中提取出DNA,那才是最关键的,这在未来可能会做到。斯特林格说:“我认为,哈尔滨发现的头骨化石有可能变成一个丹尼索瓦人的头骨,是最完整的一个。这是我们必须用DNA来测试的东西,但这可能是一个很长的机会,因为它至少有14.6万年的历史。”
尽管人们对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可能是丹尼索瓦人感到兴奋,但对将其正式命名为一个新物种的决定却没有那么热情。研究小组的五名成员,包括倪喜军----共同撰写了一篇附带的论文,其中他们将其确定为“龙人”。
许多研究人员倾向于不命名新的人类物种,原因有几个,包括DNA证据显示 "物种",包括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交配的。大多数学者更愿意把丹尼索瓦人称为一个 "群体 "或 "系",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贝利说:“你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品系,但没有达到物种的地位。”
"我确实认为他们所使用的一种分析并不足以决定说有一个新的物种,"德克萨斯A&M大学的Sheela Athreya说。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北京直立人。是距今约五十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因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而得名。周口店猿人洞自 1927年以来经多次发掘,共获得头盖骨六具(第一个头盖骨是裴文中在1929年发现的)、头骨碎片十二块、下颔骨十五块、牙齿一百五十七枚、大腿骨断片七块、小腿骨一块、上臂骨三块、锁骨一块、月骨一块,共代表四十多个男女个体。北京人头部有许多猿类特征:头盖低平,额部后倾,眉骨粗壮前突、鼻子宽扁、牙齿粗大而纹理复杂、吻部前伸,头骨骨壁约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量平均1075毫升,约为现代人平均数1400毫升的百分之八十;但其上肢骨已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骨有与现代人相似之处,其身长约163厘米。上肢由于劳动发展较快,下肢只担负行走发展较慢,而脑及头骨是随着手的劳动和四肢的分化而发展的,故比四肢具有较多原始性。石器共发现十多万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水晶、石英、燧石、砂岩、石英岩等。北京人已懂得对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仅占极少数,主要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分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和盘状的)、尖状器,其中小尖状器较精致,为世界上其他同时期遗址中所没有。骨角器有截断了的鹿角根、鹿角尖和作水瓢用的鹿头骨,还有用肢骨作成的尖状器和刀状器。遗址中有四层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灰烬里有火烧过的石头、兽骨、朴树籽和木炭,说明北京人已会用火及管理火。发现的动物化石达一百多种,现今已绝灭的占百分之三十,主要有水牛、野马、犀牛、象、肿骨鹿、梅花鹿、剑齿虎、鸵鸟等,由此推知当时周口店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北京人居住地点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几十人住在一起,过着采集、渔捞和狩猎生活,其社会处在原始人群阶段。建国以前所发现的北京人化石,绝大部分于1941年在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下落不明。
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多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因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而得名。化石有头骨三具及下颌骨、牙齿、脊椎骨、肢骨,至少代表八个个体。山顶洞人头骨粗壮,额部倾斜,鼻部宽阔,整个面部中等程度向前突出,是新人类型的古人类。发现的石器很少,有砍砸器、刮削器和两极石片。骨器中有一长82毫米的骨针,针眼细小,尖端锐利,针身圆滑,表明山顶洞人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用穿孔的兽牙、海蚶子壳、石珠、小砾石,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鸟骨管做的装饰品。骨针和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会运用刮、挖、钻、磨技术。遗址中有灰烬遗迹,也表现出埋葬死者的习俗。随葬品的出现和在死者身旁撒赤铁矿粉末,说明已有原始的宗教观念。山顶洞人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