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度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1961~ 1962年发掘。出土剑齿象、纳玛象、野牛、三趾马、三门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灭绝动物化石 。文化遗 物有石制品 32 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因石制品被流水冲磨,不易同自然石块区分,有人对其是否人工制品持怀疑态度。
匼河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发现 ,1960 ~1980 年多次发掘 ,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石制品有砍斫器 、刮削器 、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 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 ,如三 趾 马和一种古老 的 剑 齿 象。有的研究者据此主张匼河文化也许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学者从地貌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文化的年代较晚。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东谷坨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1978年后,相继在这里的湖成地层(距今100万年)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三趾马、古菱齿象等古动物化石。石制品以火成岩、燧石、玉髓等为原料。石器工具类型有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等。这些石器尺寸小,属轻型工具传统, 与时代比它们晚的北京人石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是北京人文化的先驱 。在东谷坨西北约1千米的小长梁村的小长梁遗址,也在时代与东谷坨一致的层位里,发现了基本相同的石制品。
观音洞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贵州黔西沙井的观音洞。1964~1973年在 该洞先后4次 进行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 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 20多 种 ,可分为早晚两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及少量的石锥、凹缺刮器、雕刻器等。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 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观音洞文化的石器技术传统,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丁村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贵州黔西沙井的观音洞。1964~1973年在 该洞先后4次 进行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 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 20多 种 ,可分为早晚两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及少量的石锥、凹缺刮器、雕刻器等。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 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观音洞文化的石器技术传统,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丁村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 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 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 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许家窑人文化
1974年在和河北交界的山西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东南 1公里的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发现了很丰富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迄今为止获得人类化石共17件,包括顶骨11块,其中两块是较完整的左、右侧顶骨,枕骨2块,小孩左上颌一件,右侧下颌枝一块,牙齿两枚。还有大约2万块的石片和石器以及大量的骨器,另外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许家窑遗址的石器大都是细小的,石核有 原始棱柱状石核,是从打制的台面周围的边缘上打击石片,只有少数利用了自然台面;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 自然平面打击石片,打击台面的石片,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修理台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此遗址 的显著特色是石球甚多,大约有1000多个,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
贾兰坡(1976)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从类型上应归到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传统范畴之内。
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相当丰富,但都很破碎,计有鸟类1种、哺乳动物19种,其中有野马、披毛犀、河套大角鹿、赤鹿、原始牛、葛氏梅花鹿、许家窑扭角羊、裴氏扭角羊、蒙古马、野驴、中华鼢鼠等。从动物群来看,许家窑人生活的时代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前部,大约距今10万年。
峙峪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1973年 后多次进行发掘,获得数以千计的石制品。下川石器中一小部分用砂岩、石英岩打制,尺寸较大。主要是以燧石为原料、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生产的细石 核、细石叶、石叶及用石叶加工的工具。细石核包括锥状、半锥状、柱状和楔状的。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 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 ,制作精美 ,达 到 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据测定,下川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2.4万~1.6万年。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半坡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