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由于年幼,朝政由宰相何崇左和太朴宋孝仁共同执掌,而皇宫二十万御林军、禁军由灵武王杜邦国和辅国公章世炤分别掌管。
除此之外定武王黄维德还掌管京城郊外的十万驻军以及离京城最近的徐州道的钟靖也有七万精兵可调动,这四人皆是哲宗生前最信赖的大臣,他们对大瑜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他们四人在,大瑜不会出现军政事变的情况。
乐宣元年,宰相何崇左按照哲宗生前的遗诏,组建内府,由自己担任内府总事,兵部尚书李闳、尚书令夏侯吉、中书令陈吉担任内府参事,由哲宗的四位亲臣组成的内府代幼帝处理政务,待幼帝亲政时,内府即解散,若有人阻碍新帝亲政或者阻止内府解散,定武王黄维德和灵武王杜邦国皆有先斩后奏之权。
乐宣四年,大瑜国力逐渐恢复生机,颇有徽宗早年的气象,除东南亚各国不再向大瑜进贡以外,大瑜国内百姓安居乐业,边境也有近十五年没有再发生过动乱,朝廷也有四公尽心辅佐幼主。
乐宣五年,十一岁的楚王武灏被宣入宫陪伴年仅九岁的幼主,作为哲宗的嫡长子,但却没有被封为储君,让当时的很多大臣都很困惑,但其原因内府四公包括章世炤也清楚的知道作为先帝的嫡长子按理确实应该被封为太子,而且武灏聪颖乖巧,很受先帝宠爱,但其母亲康氏虽作为皇后,但德行有失,后被哲宗贬入冷宫,嘉兴九年在冷宫中自尽。
因为这个原因康氏一族也受到哲宗的冷淡,而武灏虽仍受哲宗喜爱,却也就此失去成为储君的机会。
乐宣七年,内府已成为大瑜最高的行政机构,而内府四公也成为大瑜建国以来权利最大的大臣,但兵权多年来牢牢掌控在章世炤、黄维德、杜邦国三人手中。而这七人最小的章世炤不过才37岁,最大的宰相何崇左也就51岁。而这七人多年来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深受各地百姓拥戴和官员的推崇,因为有人为他们七人各取了一个名震大瑜的称号,内府四公,叫做“京都四公”,三位将军为武将,因此叫做“京都三虎”,他们也坚信大瑜有他们七人在,国家就不会乱,日后定能让大瑜再创辉煌。
乐宣十年,何崇左提拔向宁、杜志国、罗冰三人为内府成员,并让其担任巡府一职。
内府巡府:从四品,负责巡视和检查内府的日常工作。
乐宣十二年,幼帝年满十六,宣布亲政,但任重用内府,并封何崇左的儿子何陵为帝师兼禁军参将。
乐宣十三年,内府四公之一的兵部尚书李闳病逝,年仅46岁。之后武启提拔习天扬(反王习伯远堂侄,兴元元年其父习恭远率部投降朝廷,后被哲宗任命为曹州参事)为兵部尚书。
乐宣十四年,太朴宋孝仁告老还乡,随后武启提拔内府四公之一的尚书令夏侯吉为太朴,原尚书令一职由户部尚书孟懿担任。
这也标志着孟懿正式成为新的内府四公成员。
乐宣十八年,灵武王、护国大将军杜邦国主动辞去军职,不久定武王黄维德也辞官不再上朝。
乐宣十八年十月,内府宣布解散,武启正式掌握军政大权。
乐宣十九年,武启册封楚王武灏为皇太兄。
同年加封荀国公钟靖为军事处理事。(处理全国各地军情实况)
同年五月,宰相何崇左病逝,享年63岁。
乐宣二十年,武启提拔孟懿为宰相、习天扬为中书令、李翦(荣国公李闳族弟)为兵部尚书。
乐宣二十一年,武启提拔向宁为尚书右郎兼御史中丞、杜瑭(灵武王杜邦国之子)为门下省左卫执事。
乐宣二十二年,辅国公章世炤在家中病逝,享年52岁,因其先后保护两帝长达33年,深受哲宗和武启的信任和重用,被追封为忠王,陪葬哲宗的寿陵,配享太庙,并在帝都修建忠王庙,受万人香火和拜祭。
同年,武启重用其子章和旭为中书门下省司马郎,待27岁承袭其父章世炤的国公爵位。
乐宣二十三年,贾皇后突然病逝,年仅26岁。武启悲痛欲绝,辍朝三日,半个月后武启命人在楚州龙虎山上修建佛寺,并取名皇觉寺,为皇家寺院。
乐宣二十四年,武启不顾朝臣反对,宣布退位,将皇位提前禅让给皇太兄武灏,自己则带着不到二十人的亲卫到皇觉寺出家为僧。
同年武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康寿元年。
武灏继位后,继续重用孟懿、李翦、章和旭等人。
康寿二年,武灏封自己的独子武元衡为太子。
康寿三年,武灏尊在皇觉寺出家为僧的武启为太上皇,每到中元佳节时派人送美味佳肴到皇觉寺中。
同年,灵武王杜邦国去世,享年64岁。
康寿四年,定武王黄维德举家搬往汴州定居,其子黄品源辞去吏部侍郎一职,回汴州照顾年迈的父亲。
康寿四年七月,怀王武晟任检校府平章知事(嘉兴八年,哲宗设立检校府,负责管理皇宫禁军防卫和调换的最终审核)是极其重要的机构,平章知事一职一般由皇帝的心腹大臣担任,而哲宗设立检校府十一年间共换了六次平章知事,但从未任用宗室人员担任此要职。不久又封章和升(忠王章世炤次子)为禁军统领、宿侯。
康寿五年,已满27岁的章和旭担任中书门下省平章校检(正三品,职位与尚书平齐)并继承其父章世炤生前辅国公爵位。是大瑜最年轻的三品大员。章家兄弟也成为武灏最为信赖的大臣。
康寿六年,武灏前往皇觉寺看望这个出家为僧的弟弟,并劝他还俗搬回皇宫之中,但武启直接拒绝了他,并表明此生绝不会还俗,再重登大宝。武灏无奈只好放弃,之后的几年里武灏一直派武启为帝时的心腹大臣去皇觉寺规劝他。
康寿九年,定武王黄维德在见过武启不久之后去世,享年70岁。至于两人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知晓,但就在他去世的第二日,武启却突然消失在皇觉寺中,不见踪影。武灏知道后派禁军在京城中搜寻十余日,却一无所获。
康寿九年五月,武灏秘密派五百御林军在全国各地秘密寻找武启的下落,而他在多次询问黄维德的儿子无果后,将其一家全部囚禁。
康寿十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朝政的日益见长,武灏已没有多余的心思去寻找失踪的武启,而离京寻找武启的人也陆续都回到了京城,但仍无半点武启的下落。这也成为了大瑜建国以来最大的悬疑案件。
康寿十一年,为平息众臣和百姓对武启失踪的过多猜疑,武灏下令停止对其寻找,解除黄维德之子的圈禁,并昭告全国,武启已经在康寿九年那场皇觉寺大火中被烧死了,之后为其授庙号惠宗。之后下令毁掉所有能证明武启失踪的证据,并严禁任何人不得讨论此事,否则以叛国罪论处。
惠宗在位二十四年,对内重用哲宗时重臣,对外与南诸岛国和平共处,互相进行商业贸易,促进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确保了大瑜未来近六十年的亚洲经济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