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宗死后,淮王和蔡王将韩菲儿和隋礼处死,并推举卫王武宸为帝。
同年,武宸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平元年。
同年追封被害的太医崔颌为恭侯。
建平二年,此时的大瑜兵权已被各地守将分割,皇帝掌握的只有不到十万兵力,究其原因是徽宗改革征兵制带来的隐患,加上晚年对兵权的松懈,到睿宗时,又多次授予地方将领调兵大权,使地方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
建平三年,蔡王和淮王先后离世,武宸迫于地方武装势力的压力,加封华南道行军大总管宋柒为惠王、赣州督尉赵宪为闵王、丰禾道行军司马王旸为献王。
建平四年,剑川道行军大总管习伯远以清君侧为由,率兵二十万北上消灭了赵宪的势力,随后又控制了京都,一举成为大瑜后期最具有势力的地方军政。
就在赵宪被消灭不久之后,掌握雍州府道近二十万的冯稷打败了丰禾府道的王旸,控制了整个东南的军政大权。而作为曾今三大势力之一的宋柒选择偏居西南。
建平七年,习伯远自封为汉王,并废了武宸的帝位,改立徽宗八岁的儿子武士栎为帝。
改年号为兴元。
同年,冯稷自立为魏王,并发兵十五万北上攻打习伯远。
兴元二年,习伯远兵败,被迫转回西北,此时御林军统领林祎趁机率五万精兵大败习伯远的军队,京师之祸得以解决。之后幼帝册封林祎为护国公、神武军大将军。
同年九月,宋柒在西南病死,其子宋子初率部归降朝廷,这时三方的势力发生巨大扭转,时任兵部尚书白菱上书幼帝,因趁机发兵攻打冯稷和习伯远,夺回丢失的土地。
五日后,林祎率兵十三万发兵雍州府道,半个月后冯稷远兵败自缢,很快大军继续南下攻打剑川府道。
十一月,宋子初被任用被副元帅,率七万铁骑攻破习伯远的大营,习伯远也在乱军中被杀。
经历长达六年的军阀混战,大瑜已是日薄西山。
兴元四年,废帝武宸突然暴毙身亡,庙号懿宗,葬于九华山。
懿宗在位七年,对武将放权,又大封异姓王爵,导致后来出现六王争斗的局面,此时大瑜在徽宗治理下的盛世已是荡然无存,国力极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