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
铁一般的阴寒笼罩着这座城,曾经游人如织的宽敞道路,如今已是一派萧瑟。唯一热闹的地方,惟有教坊司了。
蒙元政权既定,定京大都。临安的教坊司也改为了青楼,只不过依旧由贵族把握着,里面的犯官女眷也由官妓变为了民妓,但寻常人等进不来此地。而教坊司本是礼部管辖的乐庭,当年临安城破,再建教坊司也不过是为了蒙人安置一处享受的地方罢了。
元朝也建立了一段时间了,各项礼法也逐渐恢复,但城里的百姓却越来越少了,或者说蒙人治下的汉人越来越少了。自崖山海战过后,蒙人便对汉人步步压迫,城中的生活毫无安稳可言,在大街上遇见蒙人贵族,稍有不慎便会被随意打杀,人便是这样少的。农耕因此也荒废了许多,没有口粮,那些士兵便杀了一批批弱“省”出粮食。黑暗而冷酷的统治下,那些反抗被系数镇压,反抗无望的人们,便学会了跪着活。
养昭身体并不好,况不娴耕作,晚娘死后,他如往日一般卖艺为生,当初典当的琴也没能赎回,为了拉扯孩子长大,他将先前积存的琴逐渐卖了出去,手里头没有闲钱,他也买不来材料再制琴。好在孩子已有十岁了,从小懂事,养昭教会了他读书写字,曾经替崔氏博了举人头衔的学识,也只剩下了启蒙的记忆了。养昭时常为临安中的大户弹琴,养昭琴技最好,总是招人妒忌。他瘸了腿,行动毕竟不便,因此常受人欺侮,但这是自小便习惯了的,长久以往也就不以为然了。元朝武力强盛,治国方面却人才缺缺。养昭一直想着孩子日后能通过读书谋条出路,好歹也能活得更好一些。
孩子单名泽,这是晚秋取的名字。阿泽很聪慧,养昭教导一段时日后便给他添了书。白日养昭去城中,阿泽也随行。父子二人都不善言辞,养昭是不愿多说,阿泽是无人可说。他们的生活,清贫是底色,因满足而清乐。
如果阿泽再长大些,必能有所成就的。
······
今日乃是皇帝的生辰,天下庆寿,临安总算是多了些生人味,竟有几分当年的热闹。养昭今日没有去府上弹琴,他索性在街边摆开琴架奏琴。这年代,琴声算是难得听到的雅乐了,养昭谈得同在府上一般用心,其实周遭这些百姓是听不出更精妙的地方的,但他对于琴技一向严肃,于是叫好声不断,琴架边落了不少赏钱。人声鼎沸,阿泽静坐在不远处的一个墙角静心读书,养昭余光瞥见,一阵欣慰。
今日得来的钱,可以为阿泽置一件新衣裳了,或许还能多掬一捧米。养昭的心情难得不再那么沉闷,而今日的天气也不错,三月阳春,欣欣向荣。
街上自然也少不了城中的贵族。往日人少,他们虽然自在,却无甚乐事,今日,纵马疾驰,路上百姓纷纷避让,手足无措之状让他们颇感新鲜,更有甚者在马车上撒一把银粒,乐看这些贱民们哄抢。
而城中最为尊贵的乃是孛儿只斤一族,如今城中军政大权俱在此族掌握下,城主孛儿只斤贴今日也放权于诸下,自去游玩。他的幼子孛儿只斤乜年纪尚轻,已是临安中有名的纨绔,游手好闲,不同于其它贵族的新鲜,他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十分厌恶,一路上一直在扬鞭纵马,长鞭刮打在路人身上,裂出一道道血痕,而胯下的马也踏过了许多人,一路上血迹斑斑,孛儿只斤乜见此大笑一声,听见有人伏在地上痛哭,调转马头便撞上去,哭者躲闪不及,铁蹄踏过,孛儿只斤乜感觉一震,继续向大路冲撞过去。霎时间,孛儿只斤乜纵马的街道人群已散逃开,孛儿只斤乜顿感无趣,又向另一条街道驰去。
养昭正在奏曲,忽然听见不远处有人高呼,“贵人纵马”,人群一下子四散开,养昭忙不迭收起琴架背住琴,阿泽抬头之际,一匹高头大马已经越过他身前,长鞭在空中飞舞,将他手中的一卷书从中抽落。这时养昭顾不得太多,忙拉住阿泽的手,将他拉向一户人家檐下。
街道上寂静无言,过了许久,受惊的人们才从巷间慢慢出来,那些听客再无了听取的兴致,一个个只道要回家。养昭也没摆琴架,适才人群冲撞,将边上装赏钱的小匣子撞开,铜钱散落一地,养昭此刻看过去,发现已少了大半,不住地叹气。阿泽看在眼里,他那册被抽飞的书落在道路中央,他拾起书,收入怀中,和父亲一同捡拾铜钱。
不经意间,阿泽看到更远处有一角光亮,他心下暗喜,过去一看,果然是一枚半嵌入泥中的银粒。这定可让父亲开心。阿泽心道,开始挖这银子,这时,那急促的马蹄声又从不远处传来,阿泽抬头一看,正是刚才的骏马,人群又忽地空出一道,阿泽忙往父亲那赶去,也不知是被谁撞到了,那点银子和钱从他的袖中脱落,阿泽才蹲下,下一瞬,他看到一个年轻的贵胄在马上朗笑着,那马蹄毫无停滞地砸向他的脑袋。
骏马长嘶,马蹄落处被绊了个踉跄,正是阿泽的书。孛儿只斤乜微微恼怒,终究没有勒马,长鞭落下,向远处离去。
路的另一侧,养昭手里的铜钱系数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