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河南地方,有个姓李的书生,刚结婚十多天,母亲便卧病在床,于是夫妻二人轮流服侍,七八个月中,衣不解带;母亲死后,又遵礼法,在母亲墓旁结庐守孝,‘三载不内宿’;
“期间家里条件每况愈下,于是只得暂住在岳父母家;还没几天,岳家有亲戚要外出打工做塾师,便将自己的老母托付在岳家;奈何房间不多,只能让老太太和妻子共住一室,李生则另睡书房;两年之间,每日也不过只有晨昏二餐同桌而食罢了;
“后来李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岳父一家也举家迁往江西,但却在不久后传来妻子已死的消息;李生意气懊丧,愈发的落拓消沉,无法独活,于是搭船南下,打算前往江西投靠岳父;只是岳父早已另谋高就,不在江西了;李生孤苦无依,流落在当地,只得暂且卖字糊口度日;
“有一天,摊前来了个大汉,拿着李生的字边看边赞:‘先生的书法真是不错,要是一年能赚上三四十金,可愿替人做个书记、写写往来书信?’李生喜出望外,当场收摊,同大汉一起上了船;路上烟水渺茫,也不知身在何方、去往何处?
“到了那大汉家,只见陈设考究、一应丰盛,端的是个好去处!只是待到看了那大汉之前的来往书信之后,才发现那大汉竟是个绿林豪客!李生心下骇然之际,却也无可奈何;事已至此,也只得暂栖贼巢,然而顾虑到将来东窗事发,于是谎报了籍贯和姓名;
“那大汉身在绿林,性情豪爽,平日生活奢侈排场,身边满是歌姬舞女,也不怎么回避外人,每次开宴乐舞,都必邀请李生同乐;
“有一次,李生在宴间偶然见到一名女子,容颜酷似自己的亡妻,还道是自己‘疑心生暗鬼’,不由得不时偷眼觑那女子,却发现那女子也时时望着李生,满眼的似曾相识,却又不敢擅言一语;
“这样的宴会,大抵三五日便有一场,李生与那女子亦必得一面,只是李生心中确信,亡妻早故,那女子终究不过是容颜酷似罢了,所以见惯之后,也不再互相凝望;
“就这么过了六七年,突然有一天,那大汉唤来李生,说:‘我的事败露了,先生只是个文士,不必同赴此难,这里有黄金五十两,先生带着,藏到芦苇荡中,待官兵走后,速速找条渔船离开;这儿的渔民都认识先生,不必担心他们不帮你。’说完,那大汉便挥手让李生速去藏身之处;
“李生藏好没多久,便听得兵刃相格之声大作;战不多时,又听得官兵传呼:‘贼子俱已经扬帆远去,且先查抄了他们贼窝里的赃物和女人!’
“当时已是日暮时分,天色微暗,李生藏在芦苇荡中,于火光闪烁之间,窥见平日宴席上常见的那帮乐伎,俱是披头散发、衣不蔽体,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脖子上也套着绳圈,被手持皮鞭和木杖的官兵们驱赶着离去;那容颜酷似李生亡妻的女子也在其中,神色惊怖,身子战栗,窥得李生心下恻隐,颇为不忍;
“待到次日,岛上已是空无一人;李生痴立水边良久,忽闻有人叫他:‘是先生吗?大王没事,派我送先生离开。’于是李生上了船,行了一天一夜才上了岸;上岸之后,李生仍是担心当地官府会通缉他,于是干脆携金北归中州故里;
“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岳父一家也已先他返乡,便仍住在岳父家中,用剩下的黄金将本逐利,做些小本生意,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李生心念亡妻,回思旧日,虽是结发十载,却终无整月得共枕席,饶是如此,犹然觉得夫妇二人相爱至纯、伉俪情深;现在日子好了,不忍亡妻当年薄棺归葬,打算另寻上好的寿材,重安隆葬,并一睹亡妻遗骨,以慰夙昔之情;
“然而奇怪的是,岳父竟是极力劝阻;只是李生情深意坚,所作所为合情合理,便是登闻鼓响、金殿御状,也无法判他个不是;岳父无奈之下,只得词穷俱实:
“原来岳父一家当年南下江西,舟行江中,为盗所劫,见李生之妻姿首清丽,于是连财带人一并劫去;岳父自认这是奇耻大辱,于是急购薄棺,对外诈称女儿沾染伤寒急症病故,假哭入殓,归葬故里;孤茔之下、薄棺之中,实是空无一物……
“李生闻言恍然,前尘大悟,于是当即动身,星夜兼程,奔赴江西,心中只盼寻回爱妻,以效南陈驸马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之事;
“待得李生赶到豫章,却闻剿匪所俘之女早已分赏多时,现今已是犹如烟火迸落、风流云散,载馨芳踪、无复寻觅……
“李生回想起身处贼巢的六七年间,虽与爱妻近在咫尺,却只道爱妻早亡,已是天人两隔、心河千里,五中之内、惘然若失……
“复又回想起爱妻被官兵俘获之时、捆绑鞭笞的惨状,更不知以后还会遭受何等摧残,不由得心如刀绞、肝肠寸断……
“李生自此弦断、再未接续;最后听说,他出家为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