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生计
八旗生计问题到乾隆时非常严重,为此,乾隆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军事
军事思想
高宗认为战争对于国家是十分必要的,“非师旅征伐,则梗我王化者无以伏惩创,不敢抗干” [133] 。强调战争要合于王道,对内戡乱伐暴,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边远地区和外国,“怵之以威”,即以武力威慑或必要时的出兵征讨,抵御外侮,绥靖边圉,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他一再声明,其“十全武功“并非穷兵黩武之举,非此不能确保父祖开创的江山社稷,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之后,针对当时武备渐致废弛,官兵习于晏安的现实,他在《十全记》中强调指出:“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 [134]
统一的战争
乾隆元年(1736年)
镇压古州苗乱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对之役 [135-136]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台湾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
平定苗民起义
平定国内起义的战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苏四十三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义
与邻国的战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缅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战争
奠定版图
对边疆的经营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加尔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经济
重视农业
乾隆帝继承康熙、雍正两朝的政策,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他相信“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 [26] 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