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古诗文故事记录(不完结)
本书标签: 短篇  古诗文 

第十六天

古诗文故事记录(不完结)

一、击邻之子

原文:

譬①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③之,其邻家之父④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⑤哉?

注释:

①譬:比如

②强梁:强暴蛮横

③笞:鞭打,杖击

④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悖:荒谬

译文:

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的老大爷(看到了),也举起木棒打他,说:“我打他,正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愿”。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寓意:

此篇节选自《墨子·鲁问》,本为墨子劝阻鲁君攻打郑国一事,宣“非攻”之义。单就此节而论,旨在讽刺打着漂亮幌子来做侵害别人之事。

事实上,生活中又何尝缺少过“邻人之父”呢?总是不乏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幌子来侵害他人,其中有的是有意,而更多的却是无意者。有意者姑且不论,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自己是否无意中也成为了一位“邻人之父”,是否无意中自诩正义而侵害了他人的合理利益?

生活中,我们常常按照第一反应行事,而第一反应又往往过于主观,因而所行之事不经意间便带上了个人喜好的色彩,也就难免在无意中用自己标榜的“善”行了对他人而言的“恶”。

故而,在行事之前,我们或许应该静下心来自问一番:将行的“正确”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否也是“正确”的?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所“合”的是什么“理”?我们又是基于什么原因作出的判断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值得自警的是:“己所欲之,慎施于人”。

二、染丝

原文:

子墨子言(1)见染丝者(2)而叹曰:“染于苍(3)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4)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5),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注释:

(1)言:助词,无意义;也可能是衍文

(2)者:这件事

(3)苍:青色

(4)入:浸入(染缸)

(5)必:同“毕”,完毕

译文:

墨子见到染丝这件事时感叹道:“(白色的丝)在青色(的染缸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的染缸中)染就是黄色。所浸入的染缸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白丝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寓言:

成语“染丝之变”即出于此,旨在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以及荀子所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都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或许有人会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例子来否认这一观点。每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自信,认为自己能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

然而,事实却是大多数人只能成为追随者。心理学中有着“社会认同”的说法:当群体中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亦即“从众”。我们所自认为的独立自主,更多时候却屈服于群体本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可能去看“微博热搜”,去看“豆瓣评分高的电影”,去买“热销书”等等。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正因如此,你不必费尽精力去了解一切,你只需要把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上就好了,其他的不妨相信大众的判断。

同时,个人的社交圈子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社交圈中尤其如此,我们很容易被身边人所影响,而放弃或坚定你的某个目标。因此,我们也要慎重对待自己的社交圈,正向利用“社会认同”的力量,让自己更多的迈向憧憬的未来。

上一章 第十五天 古诗文故事记录(不完结)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