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赢稷即位,一年后在其母宣太后及其舅父禳候魏冉的支持下,平定了“季君之乱”,此时赢稷的王位才算真正坐稳,很快在宣太后的主导下,秦与楚结盟,迎回了宣太后的弟弟,赢稷的另一位舅父芈戎,而赢稷也在其母的安排下,迎娶了楚国公主,史称叶阳后。
此时年轻的赢稷在想些什么呢?虽然史书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赢稷此时的心境,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他一定是亦喜亦忧,百感交集吧!
喜的是,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秦惠文王时期的发展壮大,已经对中原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优势,秦国此时正犹如猛虎一般虎视着中原大地。
忧的是,此时秦国的大政方针,全由其母宣太后及其舅父魏冉为首的四贵掌控,虽然宣太后在赢稷即位之初就带着他在朝堂听证,但赢稷还没有获得作为一个王应当拥有的权利,更有甚者说:“只知四贵,而不知秦王”。
此时的赢稷,很清楚自己年纪尚小,羽翼未丰,无法与母亲和舅父,争夺朝堂的控制权,但是赢稷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她和舅父的方针政策也是是正确的,而自己最大资本就是年轻,年轻就有时间,有时间让自己成长。
秦国在与楚结盟后,便把主要目标对准了三晋,就在此时秦国的战神白起横空出世。
公元前294年,赢稷命向寿、白起领军攻打韩国,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韩国面临危局,为应对秦国的进攻,于是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由于秦国是韩魏两国共同的敌人,韩国的危局,一样也是魏国的危局,且韩、魏又是同盟,魏国不能不出兵救韩。于是魏昭王下令,命大将公孙喜帅领魏军主力,前去助战。于是魏、韩两国同时起倾国之兵对秦国进行反攻,而名义上的天子东周也不愿看到秦国继续强大,派兵加入魏、韩联军。
公元前293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约11万左右。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疏导此山以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在韩魏联军内部,韩军实力较弱,所以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军打先锋。而魏军主将公孙喜,是久战老将,经验丰富,曾参与齐国孟尝君田文指挥的“垂沙之战”,合纵西伐函谷关之战,他认为韩军虽然战力一般,但是韩军装备一流,不但有当时最强的弩,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甲,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就在韩魏两国统帅争执不已的时候,白起却站在伊阙的山坡上,眺望着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秦军斥候传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两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大喜过望,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先破魏军再灭韩军,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一开战白起先故布疑阵,他派少量士兵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摆在韩军阵前,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令敌人产生错觉,误以为秦军要首先攻打韩军,韩军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白起亲帅精锐主力绕行至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此时魏军阵型已乱又无法修正,魏军很快被秦军击溃。
韩军得知其盟友魏军被瞬间击溃后,主将暴鸢惊慌失措,导致军心浮动,士兵纷纷逃亡,而韩军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很快韩军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随即溃败,此战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以秦队全胜而结束。此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再也无法独自对抗秦国。白起因此战功勋卓著而升任国尉。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城池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司马错率军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自此韩魏已无法阻止秦国东进,秦国的东出之路已经彻底打开,下一步秦国把矛头对准了楚国。
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了中原霸主,同时也是最早称王的国家之一,同晋国在中原进行了长期斗争,进入战国时代后,楚国在楚悼王时期进行了著名的“吴起变法”,又在楚宣王、楚威王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在楚威王时打败了齐国,控制了江淮地区,又在楚怀王时期,消灭了越国,自此楚国控制了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根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其后由于楚怀王的错误决策,楚国先后在“蓝田之战”败于秦和在“垂沙之战败于”齐魏韩三国联军,国势已出现衰微之势,于是秦国便开始向楚国发起进攻。
早在伊阙之战6年前,即公元前299年秦国便称楚国在“垂沙之战”大败之机进攻楚国,并夺取八座城池,此时赢稷约怀王在武关会盟。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但遭到楚怀王的严词拒绝。秦见无法达成挟持楚怀王勒索楚国土地的愿望,无奈下只能囚禁楚怀王。怀王被秦扣留后,楚国大臣拥立太子芈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将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而此时楚顷襄王迫于形势被迫同秦讲和,并娶秦王室之女为妇,还三次表示臣服于秦。然而这样并不能满足秦国。
公元前282年,楚顷襄王见秦国屡屡欺辱楚国,为抵御秦国,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谋划合纵伐秦的活动,秦国探知消息后决定抢在合纵形成前对楚国先发之人。
公元前281年,秦命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第二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
公元前279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焚烧了历代楚王的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
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后,收集参与力量,仅剩10余万人,向西虽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从此白起名震天下。
打败了韩魏楚三国,加之强大齐国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击败,而燕国也没有能够如愿灭齐,造成了两败俱伤,魏冉却乘机取得了陶邑这个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并作为自己的封地,秦国的触角已经深入中原,此时的秦国犹如一只猛虎在中原肆意咆哮,可以随意敲打韩魏,威震齐楚。
也正是这个时期,赢稷与母亲及舅父魏冉的势力在如何进取的策略上发生了冲突,魏冉认为,秦国因利用陶邑作为战略支点,通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实际上魏冉也有利用秦国的力量壮大陶邑,进可谋取秦国更大的权力,退可自立为王的心思,而赢稷则魏冉的策略对秦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危害秦国,更
重要的原因就是赢稷认为自己已经人到中年,早已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而母亲和舅父的专权已经对秦国构成了潜在威胁,于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王权,就
在此时范睢来到了秦国,
范睢是魏国人,因得罪须贾和魏相魏齐,在得到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来到了秦国并推荐给赢稷,赢稷一见如故立即斥退左右邀其密谈,范睢向赢稷建议应赢稷应树立君王的权威,废除太后和四贵的权力,接着范睢又献上远交近攻之策,主张就远结好齐楚燕等国,就近攻打三晋,赢稷深以为然,很快付诸于行动。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废除其母宣太后摄政权,并罢黜魏冉丞相职权,同时驱逐魏冉、芈戎、赢芾、赢悝出函谷关外,终身不得回咸阳。从此赢稷完全掌握了秦国的王权,成为了真正的秦王,此刻我们可以真正称他为秦昭襄王了,而现在距离他即位已近40年了。接下来秦国将在他的领导下迎来一战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请看第九章“长平遗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