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风景奇美,多文人墨客,喜吟诗作对,民风开放,无论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赋。
其以文治国,上至天子下到平民,均崇尚以文会友、以文会客,其文选制度健全完善,军士多善水战。
黄河以北隶属太阴国领土,常年少见阳光,是阴气极盛之地,土地平坦宽广,多草原。
那里的人面宽颈短,黄沙之害严重,城镇少,大多以牧民群居形式生存。
太阴民风粗犷,崇尚武力,讲究以武定国,少儿七岁能骑马,有民间谚语称“太阴国乃马背上的天下”,其武举制度丰富健全,将士多善骑袭。
据闻,南朝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太阴先祖以一支铁骑军横空出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以致太阴铁骑威名远播、名扬九州。
黄河以南、太行以西、南部十万大山以北是为大俞,多盆地、平原及丘陵,地势低洼,多雨季,河流经脉年久失修堵塞不通,是故洪涝灾害不断。
大俞虽文不及少阳,武不比太阴,然取其二者之精华,融以贯通,文治武功渐渐发达,朝野上下,文有所成,武有所就,民生各有所乐。
大俞宸氏起源于豫州俞城,本世代耕作,南朝年间曾有族人入仕,位居高位,退隐后于俞城传道解惑,桃李众多,后家族繁衍生息,族学繁盛、名声渐显。
南朝后主末年,诸侯混战,高祖同至交好友于俞城揭竿而起,一路往西南方向发展,沿途增收不少英年豪杰,最终攻占梁州、荆州两地,改成都为俞都,并于俞都城称帝,国号俞,史称“大俞”。
少阳、太阴、大俞三国互为掣肘,利用天然屏障,以山川河脉为界,分疆而治,领土分明,形成一个诡异而稳定的三角之势。
多年来,三国边境大动作未有,小摩擦不断,弱者同盟以抗强国是为常事,却又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如同一个天平,左边重些就加点砝码到右边,反之亦然,保持一个平衡点,既不会太强也不能太弱,是以三国建国以来一直相安无事。
高祖立国后,犒赏功臣,分封其中功劳最高的四人为四大国公,其余人等按功勋一一封爵。
大俞国承袭南朝旧制,民风开放,境内学院众多,招收弟子不分性别,教授内容多且广,推崇孔圣人的因材施教,男女皆可凭科举(分文、武两试)入朝为官。
高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民生休养生息,明帝承其志,守旧制,无大错,国力日渐雄厚。
即至武帝,内清匪患,外御匈奴,东征西讨,又喜巡游诸郡,劳民伤财,虽疆域拓宽,奈何国库虚耗,竟不及开国之况。
或天妒英才,武帝巡视途中暴病而崩,文帝匆匆即位,殚精竭虑,任人以贤,意图恢复国力。
然彼时天下大势将乱,波涛汹涌,早已不是建国初期的局势,北方虎视眈眈,东方雄鹰觉醒,南面迷雾重重,西面异军突起。
风云再起,大俞能否安然度过劫期?四海鼎沸,那些英姿少年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