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谈恋爱”这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成了令许多人焦虑的话题。
“我们宿舍就剩我一个人还是母胎solo。”隔壁室友小D向我抱怨。
她不止一次跟我说,自己想要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奈何圈子太小,总是碰不到心动的男生。
“谈恋爱”、“找男朋友”,似乎成了小D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为整个宿舍的女孩子都在恋爱的甜蜜中,“solo”让她觉得有些羞耻,脱单也成为一种焦虑。
为了加快小D的脱单速度,小D的室友帮她在表白墙投稿。
终于,小D迎来了自己大学的第一场恋爱。不过,并不是她幻想的那种。
“他比较着急,第一次见面就在电影院牵了我的手,之后还说要约我一起吃饭。”
没有适应期,暧昧期,自然也没有热恋。不到一周小D就和那个男生分了手。
她说:“我试过了,还是不愿将就。”
一
不少人都和小D有过相似的经历,为了恋爱把自己投入到一段快节奏的、陌生的关系中。
这种“快餐式”恋爱的结果不外乎三种,因为恋爱焦虑而选择和对方将就、因为不愿将就而分手。也有第三种,最最最小的可能,遇上了对的那个人。
大多数人选择了“将就”,美其名曰:“磨合”。他们迅速跻身大学的恋爱浪潮,摆脱了长达十多年的solo身份。然后,在毕业季果断分手,或继续将就。
在多数人都在追求恋爱,寻找另一半的大学,母胎单身似乎和“没有异性缘”,“没有魅力”,“古板”和“呆”挂了钩。
不想被这些标签定义的人,自然会产生脱单的焦虑感。他们忙着联谊,忙着聚会,忙着加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异性朋友的微信。
深陷在恋爱浪潮中,一个在南京读书的朋友,在电话里跟我说:“他跟我表白了,我没有心动的感觉,但很想试一试。”
朋友跟我描述了他,外形和身材都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个性却很乐观开朗。
大概一个月后,她再次跟我说起了他。“我就是想要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谈了一个月,还是没有Crash,就分手了,但还是可以继续做朋友。”
又一次的不将就。
对那些选择不将就的人,总会有许多的闲话尾随着他们。
拿小D来说,在她分手后,大家都有些沉默。
记得去吃饭的那次,听到后面两个女孩在讲悄悄话。
“我觉得那男生还可以,虽然普通了点,但对小D挺主动的。”
“她条件也挺普通的呀,搞不懂为什么要求那么高。”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委屈自己,和不喜欢的人互相将就,而去迎合恋爱的大潮,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追求心动、爱和默契,却变成了特立独行和没有自知之明?
二
我们的恋爱观是否正在变得畸形?
“大学了,一定要谈一场自己喜欢的恋爱。”大概许多女孩子都在入学时暗下决心。
而真正到了大学,才发现恋爱并不如影视剧、情侣口中所表达的那样简单。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一拍即合,几乎是恋爱界的“人间妄想”。
那些幸运的、感情稳定的情侣,要么是中学时代就已经情愫暗生,到大学正式确定关系;要么是因为社团活动,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长期相处的日久生情。
大学时代认识的一位学姐,从大一一直念到研一,都是单身。
身边人都在脱单,而她依旧不慌不忙。
在一次活动筹备时,我们又见了面。
谈起恋爱的话题,她说:“我其实尝试过挺多次的,很都觉得不合适,找不到想要的感觉。”
在没有男友的生活里,她照样读书、旅行、画画,并不因为没有恋爱而过分失落。
无论外界如何,保有自己的标准,热情和坚持,这是选择 “不将就”道路的最大资本。
写在最后:
有位作家曾说过:“爱情是心魂与心魂的相遇。”
灵魂共振这样细微而精确的渺茫,让许多男孩女孩望而却步。
但也有人,一直寻找并等待着生命中最独特的恋人。
也许他们现在还没有相遇,在人群中反复擦身,在彼此的小宇宙里兜兜转转。
说的残忍些,可能穷尽了一生,他们都没能找到彼此。
但对那份自尊,以及绝不向平庸屈从的勇气,足以支撑他们迎向生活中最奢侈,也最浪漫的事物。
每个人,总要经历过一些事,才能真正明白何以琛那句——“而我不愿意将就”,真正的分量。
但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勇敢地奔赴,至于山海如何,要试过了才知道。
2021.08.05
记得,早睡。
晚晚原创:张亦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