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十二年,第二次变法开始。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国家赋税,粮食的源源不断。
第二,废除分封制,设置县制,将原来的乡,里聚合成县。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同时,设置县令主管县政,县丞辅佐县令处理政事。县尉掌管军事。这样一来大大简化行政机构,减少了中央财政的负担,也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第三,营建新都咸阳,建成以后迁都咸阳。卫鞅选择都城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因为秦国早期的都城在雍,后来秦献公为了向秦国朝野上下表示夺回河西的决心,迁都栎阳,但是栎阳这个地方,太靠近秦国边境,而且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会牵制住大量的兵力用于防守。咸阳则不然,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所以关中的优势它都有,北边是著名的黄土高原,南边靠近渭水。可以说是一片天然的形胜之地,所以作为都城来讲,咸阳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四,统一度量衡。度是计量长短的单位,量是测量容积的单位。衡是测量轻重的单位。卫鞅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呢?因为秦国各地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不统一,现在将它统一后,统一按照官府的标准,来收税,来纳粮,这样就有效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地方上做大,对抗中央。并且便于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第五,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连坐制的实行,导致百姓怯于私斗。并且规定,百姓登记户口,以户口收取赋税,征取兵源,征收徭役。
两次变法导致秦国的旧制度彻底废除,秦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秦国的实力迅速提升,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为后来的秦始皇兼并六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变法大成
变法过程中,秦孝公与商鞅面对着世事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
孝公三年,秦国第一次变法开始
孝公四年,秦国击败韩国。
孝公五年,秦楚联姻。
孝公七年,秦魏会盟。
孝公九年,魏国围困赵都邯郸,齐国派兵救援,在桂陵大破魏军。
孝公十年,围困魏都安邑。
孝公十一年,攻占魏地固阳。
孝公十二年,第二次变法开始,同年营建新都咸阳。为了争取第二次变法的时间,秦魏修好。
孝公十三年,迁都咸阳。
孝公二十年,太子嬴驷率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展示自己西方霸主的地位。
孝公二十一年,魏围困韩都新郑,齐国出兵相救,在马陵道大破魏军,魏大将庞涓被杀,魏太子被俘,魏国国力大衰。秦孝公趁此时机攻打魏国,孝公任命卫鞅为前线主将,猛揍魏国,结果魏将公子卬被俘。魏国被迫割让河西地区的部分土地给秦国。孝公大喜,将商於之地的十五座城池封给卫鞅,并赐号商君。后世人因此将其称为商鞅。(在这之后都称其为商鞅。)
孝公二十四年,秦在岸门大破魏军。同年围困魏地郃阳。至此秦国的东部边境一直扩展到洛水以东。
秦国的这一系列动作当然包括时局的多变性,商鞅的谋划,国君的英明决断,将士用力。但同时应当记得,孝公与商鞅坚定不移的推行变法,敢于同守旧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秦国在这一系列操作后,已经不在是那个昔日被山东列国看不起的国家了,也不再是那个又穷又弱的国家了,现在的秦国如同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国力强大,国际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当然这一点山东六国都知道,因此他们对于秦国的崛起都将会有自己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