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联想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大危机。
1994年,国家取消了高科技产品进口许可制度。在没有国家的保护情况下。国内IT企业与跨国公司短兵相接。此时的联想可谓内外交困,另外一方面,惠普康柏等国际巨头长驱直入,另一方面,联想一直以来的大客户国内,国内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市场出现疲软,数据显示,在1989年前后,国产电脑到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7%,直到1993年直降到了22%,几乎溃不成军,柳传志本人也因美尼尔氏综合症住进的医院。
面对业绩的下滑,柳传志没有去找外部原因,别管外面出了什么事,你想要把自己的毛病看清楚,联想的毛病在于组织结构不合理,销售和进口各自独立,电脑整机的组装销售效率极低,除了联想电脑,联想还想,销售其他品牌的电脑和惠普打印机等产品,进口有一个副总裁负责销售,有另一个副总裁负责。
柳传志果断决定调整,将与电脑有关的进口销售等业务合并到一个部门及电脑事业部,让29岁的杨元庆出任总经理,杨元庆从联想几百人的电脑团队初选出23人,组建了电脑事业部,如今这23人的大多数一都已经成为联想集团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对原来各个行业部门进行大调整,极易引发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调整之后,杨元庆为核心的电脑事业部成为联想集团的重心,柳传志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事业部的兵就是穿皮鞋的。其他部门的兵是穿草鞋的,万一穿皮鞋的打了败仗,这个局怎么收拾?穿草鞋的能答应吗?柳传志心里没底,但他决心已下,只要交给杨元庆,我就一定坚决支持他。
杨元庆没有辜负柳传志的重拖,自他接手事业部后,联想的营业额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联想电脑迅速跻身亚太三强,台式电脑市场占有率居亚太第二,PC服务器首次进入亚太四强,笔记本电脑首次进入亚太十强。1995年经过组织架构调整,联想初步稳住了阵脚,此时柳传志马上进行了第二个调整,在这次调整之后,联想真正具备了中国第一的实力。
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联想成功突围,在1996年首次获得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
1996年,联想连续六次降价,计算机世界惊呼联想要跳楼,跳楼的结果是联想的利润大幅度上升,在电脑行业里通过缩短库存时间节约成本的,联想是第一个实践者,直到今天,联想的黄金供应链还让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自叹不如,柳传志的联想投资公司留一个咨询团队,最拿手的咨询就是供应链。
柳传志感叹,1995年,联想对供应链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行业深刻认识的过程,把整套实验规范化后就形成了联想自己的流程,简单而高效。
平心而论,到今天为止,联想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这也是我心有不甘的地方,柳传志坦言,研发一项技术大概要投资几十亿元,要为国争光,联想死了,企业研发一个核心技术,必须清楚他能不能卖出去,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为了抗衡英特尔,和微软的标准联盟,IBM,苹果 摩托罗拉三家公司联合推出一款新电脑,叫powerpc。这款电脑的性价比要好于竞争对手,但市场不买账,落败而归,原因在于英特尔和微软战略明确把电脑的兼容性放在第一位,powerpc与别的技术不相容,那三家企业没有看准市场,所以失败了,上百亿美元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柳传志给联想制定的技术路线是产品技术,先摸准市场需求,在用熟悉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一切为了市场,1998年因特网流行以后,大家都想上网,但当时,一个人上网很麻烦。买电脑后要打开机箱装网卡,再装我上网软件,还要去电信局登记,针对这一情况,也联想研发了“一键上网”产品,天禧电脑是先把网卡和软件都安装好,并与电信部门进行合作。客户买天禧电脑,按一个键就能上网,一键上网,产品让联想在市场上占有率提高了8%,后来沿着这个路联想又做了一键恢复电脑,占领了大片市场,这些产品技术是联想。电脑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4~15%之间。在中国没有大幅度的下降。
有媒体评论,从1994年到1997年柳传志从一个创业者成为一个商业领袖,联想从一家普通企业成为了电脑行业里具有支配地位的领袖企业,柳传志自己总结说,经过了1994年的战略转折,我和杨元庆和更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说在实践中之种,我们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企业,包括制定战略,团队建设,员工激励,但我们也懂得了电脑行业的规则,而且我们总结这些经验,将流程科学化也可以自己写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