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还住在小破屋的时候,我才上小学。那时候就得自己上下学了,妈妈不在家,我又是一个极具恋母气息的小孩,自己回家等待妈妈简直是人生中最灾难的事情。
下午三点半左右,打完下课铃,一窝蜂地轰出校门,不晓得回家有什么值得一窝蜂地,毕竟我得一个人度过漫长的傍晚时分,妈妈五点多才会下班,我得等她一两个小时。走过小卖部,那儿都是人,熙熙攘攘,推推搡搡。伴随着从玻璃橱窗里透出的炸鸡香气,我看了看四周,尽是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购物的人群,这儿一簇,那儿一簇,人头攒动着。爸爸妈妈不让我吃外面小卖部的东西,也没有零花钱,所以看看就走了,有时候会想驻足,但随之而来的是催自己快马加鞭地走吧,爸爸说这些都是垃圾食品。
家住在四楼,每次爬上去都十分费劲,这是一栋二十年前、甚至更早年前建的楼,外墙已经完全被雨水侵蚀得无色了,走进楼道里有浓郁的柴火味和霉味。那是二楼的一个伯伯的柴火,在院子里烧煤炉的时候用。他的身材很纤细,瘦瘦高高的,和一楼的圆伯伯不同,他叫长伯伯。这些老人独自生活在这,圆伯伯还有圆奶奶一起住,可长伯伯仿佛是孤身一人,他总穿着水灰色的衬衫短袖,在楼道里上蹿下跳着,透露着健康的活力。
每次回家,我都会哭,妈妈很担心我,都不知道我何时学会不哭。于是她就在出门前留一封小纸信给我,折成三角包的模样,放在铁门的门缝里,每天回家我都能收到一封小纸信,但事实是,看到小纸信我也哭,因为妈妈写得太感人了。是啊,妈妈的高中姐妹都称她是“作家”。她的每一个句子都让我心生触动,什么“宝宝是最棒的”呀,什么“宝宝一定可以坚强地等到妈妈回来”呀,什么“妈妈很看好你哟”之类的。妈妈的字很童真,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尽管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横线,妈妈也能一行一行地整整齐齐地码好。
那是我上小学的第一天,放学一回家打开铁门,就看到了地上门缝里的小纸信。打开,慢慢地、认真地读,最后一行妈妈还加了英文班里受表扬时的语句:“you are a good girl!”之类的。我当时看了信,蹲在石灰水泥地面上,埋头哭了起来。妈妈知道我喜欢英文课,还故意学了Summer老师的表扬方式。有一些画面层层叠叠地呈现出来,眼睛酸酸的,眼泪沉沉地掉下来,像断了线的珍珠。(长大以后我也很容易被感动,后来发现其实是太容易被满足)
我家的401室被两层门“封锁”着,先打开铁门,再打开木门,才能真正走进401室。第一层铁门是铁铸的,有雕花的装饰,镂空的部分用蚊帐一样的材质填补起来,可以透风。第二层的木门很普通,笨笨的。我拿钥匙开了两个锁,进了屋子,走进自己的房间,坐在书桌前,反复地读了那封小纸信,一遍遍地触摸妈妈铅笔的字迹。殊不知那张纸已经很皱巴巴了,被眼泪浸湿、又风干的那种皱巴巴,我把它好好地放在左下的第一格抽屉。
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都有和妈妈这样的书信交流,一个学期后竟然满满塞满了一抽屉。长大一些之后,我发现妈妈很爱做这件事。十岁纪念日、十五岁家长开放日、十八岁成年礼,尽管有时候她无法在关键时刻到达现场,但后续的小纸信一定会递上。大部分时间妈妈都给我送塑胶封皮的日记本,本子里夹一个信纸折的三角包,一打开就是熟悉的、圆圆的白棉花糖字,读两遍就会流泪。而这些信伴随着我经历一次又一次搬家,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只是每一封都皱皱巴巴,打开纸面会发出那种脆脆的声响。
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但妈妈不是一个能时常联络上的一个人,打电话过去的我常常被告知“暂时无人接听”,所以对于我来说,电话的嘟嘟声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声音。而且年幼的我有一些妄想症,时常替妈妈担心,这种担心是十分强烈的,强烈到有一天我走上街头。在人群中一边哭一边大声呼喊,“妈妈呢,妈妈在哪”。只因为妈妈没有按时回到家,且联系不上她,我急迫又害怕。还记得那天有个穿灰色工作服的叔叔问我怎么了,我说妈妈没回家,他安慰了我一句拍拍我的肩头便走了。
绝望如同黄蜂一般笼罩着我,没有人理解这个小孩在大街上干嘛。脖颈里吊着用灰色绳圈系着的钥匙,一晃一晃,它在我急速的步伐下发出金属碰撞清脆的声音。那天马路上人好多,车子的喇叭不明觉厉,我幻想妈妈被飞驰的车子给撞倒了,心突突地跳。天灰了下来,暗沉了下来。秋天傍晚的风如同大海的抄袭,一阵阵穿透我的灰色毛线马甲,连海浪都在耳边嘲讽哦,瞧那个小孩儿,好像没有妈妈。
当然那天的结局没有那么惨,就像每一次我哭喊妈妈那般以快乐结了局。后来,在马路上被买菜回家的圆伯伯看到了,他把我带回自己家,招呼我吃糖吃水果,让我在他家一边看电汇一边等妈妈。圆叔叔讲话耐耐地,很厚重很实在,听到他那句“妈妈一定会回来的”,我安心了许多。过了一会儿,妈妈一上楼,我就听出了她的脚步声,在圆叔叔家的客厅里大叫“妈妈!”妈妈闻声而来,对圆叔叔又是鞠躬又是感谢地把我领回家了。
像这样无安全感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年级,但后来没有这么强烈了,我逐渐被妈妈培养得十分独立自主,以至于长大以后更喜欢一个人,或许是害怕世界上出现第二个如同妈妈这样让我依恋的人,我全身心地依附在这个人身上,忘乎所以,多可怕呀。妈妈不会离开我,但终有一日也将面对生命的重点,而我遇到的那个让我产生依恋的人呢,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一言不合或许就会掉头走开,我不想再体验那个灰色傍晚所发生的一切。潮汐把我拍打上岸,我努力向内陆跑去,找到一个独立的洞穴,无纷争地生存下来,或许这就是我要追求的人生吧。
不过说到二十六栋那个房子,印象里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大门遭遇了袭击。早上我和爸爸同时出门,他折返回家拿东西的时候发现铁门的钥匙孔里被人塞了一块口香糖。我和爸爸诧异极了,塞口香糖要做什么?不让我们开锁吗?不让我们回家?!荒谬极了。我的思维一直很死板,除了这些理由,想不到其他。后来领居家的杨叔叔听到我们的动静,给出了合理的分析。这或许本来是一场入室盗窃,用口香糖测试钥匙孔的形状,之后做出钥匙再进我家。奈何这个小偷运气不好,口香糖进去之后出不来了,这个计划以失败告终。妈妈在门口对着口香糖吹了很久的电吹风,才把它完全挑出来。
真是一个“吓了一跳”的早晨。
那一年有特别多入室杀人的命案,电视新闻上选择性地对犯罪现场进行马赛克,深红色的血迹就像刺刀一样,划开我胡思乱想的神经。妈妈每晚都在电脑前玩连连看,我在房间里一边听着连连看的音效,一边幻想铁门外的故事。极度没安全感的我,在小小年纪一次又一次地失眠。如果可以像电视剧里一样穿梭回去,我想告诉当时的自己:“别怕,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你安全地长到了二十多岁呢!”同时,走去妈妈房间,关掉游戏,电脑关机,再凶凶地瞪她一眼,“别打扰我睡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