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如何运用文献,特别是特定的区域应特别注重哪些文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研究阴山历史文化仅仅依靠地方志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学者有关阴山历史文化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
当前,重视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学术研究的基础是文献资料,但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如何运用文献,特别是特定的区域应特别注重哪些文献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以阴山地域为例,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应关注的文献略加探讨。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介于东经106°~116°,西起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东西绵延长达12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北界大致在北纬42°,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山脉北麓有乌兰察布草原,南麓有河套—土默川平原。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等。
山脉南侧有大黑河、昆都仑河等汇入紧靠阴山的黄河。黄河在阴山之南形成一个大弓形,弓形黄河湾内是属于阴山地域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的最大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则是农牧交错地带。阴山地域主要指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面囊括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东部地区,东面包括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应该以这一区域地理核心为主轴,但由于文化往往不受时空限制,其历史影响和文化辐射应比地理范围和今天的行政区划范围更广更大。因此凡是历史上与这一地域关系紧密,并深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均应在阴山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所以阴山文化的研究范围应大于阴山山脉的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范围。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北部,以及蒙古国等部分区域,均应在研究的范围之内,只是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阴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在这一地域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现在又是***总理称赞的“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因此阴山各民族数千年的密切交往、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不断交融、团结进步,是这一地域最突出的文化特色。研究阴山文化就要紧紧抓住阴山地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论述,揭示历史上这一地域各民族斗争和融合的状况,展示历史上阴山地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生活图景,发掘这一地域各民族为共同开发祖国北部边疆所作出的贡献和文化精神。
阴山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阴山地域先民的活动,也很早就在古文献中有所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武丁时期卜辞中曾提到土方、鬼方、羌方、方等,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方国的活动范围已到达阴山地域。司马迁所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无论本纪(如《秦始皇本纪》)、世家(如《赵世家》),还是列传(如《匈奴列传》)都有关于阴山地域史实的记载。《史记》之后,历代延续而下的纪传体正史积数26 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古代“全史”,其中诸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都记载了阴山地域的史事。此外,其他重要的古代文献,诸如《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蒙古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马可波罗行纪》、《明实录》、《万历武功录》、《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会典》等也都对阴山地域多有涉及。但这只是零散的记录,其文字并非专为阴山地域而作。阴山文化研究当从有了记述阴山地域的专门篇章谈起,下面粗略分类,简要述评。
一、地方志书
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它“起源于两汉之地记”①,历史悠久。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地方志书是最基本的文献,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但内蒙古地方志书编修较晚,记载阴山地域历史的方志直到清代才开始出现。
清代编修的属于阴山地域的方志主要有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张曾《古丰识略》和《归绥识略》,陈宝晋《和林格尔厅志略》,德溥《丰镇厅志书》,文秀《新修清水河厅志》,刘鸿逵《归化城厅志》,姚学镜《五原厅志略》,贻谷、高赓恩《归绥道志》、《绥远志》、《土默特旗志》,沈宗衍《蒙古沿革志》,谷思慎《蒙古山脉志》,姚明辉《蒙古志》等。民国年间阴山地域编纂的地方志书主要有《绥乘》、《河套新编》、《河套图志》、《绥远》、《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归绥县志》、《集宁县志》、《清水河县概略》、《绥远考察纪略》、《绥远概况》、《和林格尔县志》、《绥远集宁县志略》、《丰镇县志》、《国防前线的绥远》、《绥远志略》、《伊克昭盟志》、《公主府志》、《武川县志略》、《萨拉齐县志》、《包头市志》、《鹿野纪闻》、《伊克昭盟概况》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新的地方志编撰完成,例如《呼和浩特市志》、《乌兰察布盟简志》、《包头市志》、《巴彦淖尔盟志》、《伊克昭盟志》、《固阳县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临河市志》、《杭锦后旗志》、《土默特右旗志》等。还须提及,1959年在***总理的倡议下,各级人民政协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征集、整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作为研究近现代史的回忆类史料,也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与阴山地区有关的文史资料主要有:《内蒙古文史资料》(150 辑)、《呼和浩特文史资料》(113 辑)、《包头文史资料》(114 辑)、《乌兰察布文史资料》(112 辑)、《鄂尔多斯文史资料》(112 辑)、《巴彦淖尔文史资料》(116 辑)、《乌海文史资料选编》(18 辑),以及上述盟市所属旗县编辑的文史资料。【2】上述方志记录了阴山地域的社会历史,资料珍贵,但是大都限于阴山的局部地方。
在地方志中,特别要提及的是《绥远通志稿》,这是与阴山地域地理范围最为贴近的第一部“通志”。《绥远通志稿》的编纂始于1931年成立的“绥远通志馆”。当时由绥远的地方名流郭象·任馆长,阎肃任副馆长,荣祥任主任纂修,李泰蒙任总纂,并聘请蒙汉学者二十余人为编辑、采访员。经过为时六年的调查访问、收集史料、整理编纂,至1937年完成了120卷初稿。当时还遵照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之意,特派荣祥携稿到北平,延请全国著名学者傅增湘先生审阅修订。其时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绥远通志稿》的第一个稿本,被傅增湘收藏了起来。1938年秋日本侵占归绥后,得知《绥远通志稿》的编修情况,派专人赴北平与傅增湘联系,并付以重金,令他尽快修订出版。在日伪威逼下,傅氏约聘张星·等多人,用半年时间增补修订,编成第二个116卷的稿本,定书名为《绥远通志》,并决定将书稿运往日本东京,由东亚文化研究所影印出版。据悉当书稿印刷完毕装订成册时,1945年美国飞机轰炸东京,书、稿尽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绥远省政府将存放于傅增湘藏园的“蓝格缮清本”志稿运回归绥,后几经辗转移交到内蒙古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几次将印制《绥远通志稿》提上日程,但却几度搁浅。直到2004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图书,再次聘请专家学者对书稿整理校勘、修订增补,终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绥远通志稿》共100卷,装订12册,洋洋四百万言,上起公元前307年(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下迄1935年,总括了2242年的历史,堪称一部巨著。全书门类齐全,对绥远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地蕴物产、土地人口、民族宗教、政权设置、军警法政、交通邮电、工商产业、农牧经济、灾异赈务、文化教育、古今人物等,都做了翔实的记载。尽管《绥远通志稿》是研究阴山文化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大型方志图书,但毕竟编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些观点不尽正确,许多资料,特别是现代考古资料未能利用,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阴山历史文化仅仅依靠地方志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含在相关专题著作和学术论文中。【3】
二、相关著作
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利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能仅限于直接研究这一地域的论著,因为往往直接研究某一地域的成果较少,这在研究较为薄弱的边疆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开阔视野,从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关的文献中挖掘、吸纳属于本地域的资料,才能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
与阴山地域历史文化相关的著作出现较晚,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撰著出版。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 研究内蒙古的著作
阴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毋庸置疑,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必然要涉及阴山地域。这里要强调的是,属于阴山地域的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包头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城市,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近年发展最快的地区,都在内蒙古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的著作中属于阴山地域的内容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应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著作可大体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
综合性的内蒙古通史著作较少,已经面世的主要有两部。一是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的《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反映“通史”的基本框架、基本历史线索,是一部简明内蒙古通史。书中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末内蒙古地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发生的重大自然人文的历史变迁,是国内第一部简明内蒙古通史,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史研究的空白。二是曹永年主编的四卷本《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勾画了从五六十万年前的大窑文化以来,特别是自秦统一和匈奴在内蒙古建立单于国以来,内蒙古历史发展的轮廓。第一卷撰写从远古时代至隋唐时期的内蒙古,第二卷撰写从辽金夏至明代的内蒙古,第三卷撰写清代内蒙古,第四卷撰写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每一卷都从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环境、社会等方面展开描述,力求展现1949年以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全貌。书中阐明,两千年以来,生息于内蒙古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间,内蒙古与中原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有过隔阂,有过矛盾,甚至有过流血冲突,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这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是支流。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和平、友好、相互交往、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发展,才是主流。阐明今天内蒙古地区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团结、社会繁荣,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断代性质的内蒙古历史著作有:郭殿勇著《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余元庵著《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郝维民主编的《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著《民国内蒙古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金海著《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从旧石器大窑文化开始,至1995年,按年代顺序全面记载内蒙古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等重要历史大事,亦可属此类著作。
专题性的著作较多,主要有:林、王雄、白拉都格其著《内蒙古民族团结史》(远方出版社,1995年),该书以民族友好团结为主线,叙述内蒙古地区古往今来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邢野主编《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分为生产劳动、衣食住行、节庆礼仪、婚姻喜庆、丧葬禁忌、信仰祭礼六卷,收录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民俗风情。白音查干主编《内蒙古民俗概要》(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分上下两篇,论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介绍了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满族以及回族的民俗概况。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行政建制及沿革情况,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作了概述。邢野主编《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书以地方性、资料性、民族性为宗旨,以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将内蒙古地区旱灾、风灾、寒潮、干热风、沙尘暴、雪灾、黑灾、雹灾、霜灾、水灾、盐碱、涝渍灾害、病虫害、鼠害、狼害、草害、火灾、地震的自然规律与特点及全区分布与受灾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介绍了元代以来内蒙古喇嘛教的发展状况及喇嘛教的组织系统、转世制度、教派教义教规及喇嘛教寺庙。苏鲁格、那木斯来著《简明内蒙古佛教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在综合运用汉文、蒙文和藏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佛教发展历史的一般线索进行了大致的勾勒和描绘,并对喇嘛教的称谓问题、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教义特色、蒙藏民族关系的开端与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初传的年代上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评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团英、马永真、包双龙任主编的三卷本《文化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以清新、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比较系统地描述了内蒙古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资源、品牌形象,充分展现了源远流长、多彩博大、特色浓郁、内聚活力的内蒙古文化。乌云格日勒著《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认为清至近代内蒙古城镇的兴起,除了统治者、掌权官员施政方向变迁的因素外,也与一系列经济、地理、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宝音主编《内蒙古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发展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对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与城镇化体系发展的环境与资源基础、现状特征、支撑系统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陈永志主编《内蒙古出土瓦当》(文物出版社,2003年),是一本古代瓦当研究的考古学专著,从纵横两方面对内蒙古古代瓦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编委会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统计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以文字、照片、统计图表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托娅、彩娜编著《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对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内蒙古文学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文学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概述,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编《内蒙古文物概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2007年印),内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编委会编《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李逸友编《内蒙古历史名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奇那顺达来、刘忠和主编《内蒙古历史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刘世海主编《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概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等等,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2 研究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著作阴山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域,更是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舞台,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的著作包含有大量阴山历史文化的内容。蒙古民族曾经建立元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蒙古史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择要简略介绍。
通史类著作,须提及义都合西格主编的《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该书记事上起蒙古民族的形成,下迄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共五卷六册二百万字。第一卷详细记述蒙古民族的起源和蒙古汗国的历史;第二卷将蒙古民族在元朝统治时期的历史作为叙述主体,对元代蒙古史的研究内容、阶段划分、学科内容做了有益的探索;第三卷是第一部关于明代蒙古史的专著,填补了蒙古族通史研究中的空白;第四卷对蒙古族与后金和清朝的关系、清王朝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及清代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活动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第五卷展示了近代以来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经历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争取民族解放、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该书2005年曾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因为它是目前中国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大、内容最全面、结构最完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一部蒙古民族通史,它凝聚了中国蒙古史学界数十位专家近20年的心血,广泛吸收了中外蒙古史学界研究成果,能够反映中国蒙古史学界在这个领域研究中的学术水平。
内蒙古社科院编写组的《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也是一部全面叙述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著,揭示了蒙古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鲜明的民族史特点。达力扎布编著《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族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泰亦赤兀惕·满昌主编《蒙古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留金锁著《蒙古族全史》(第一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等著作也都各具特色。
专题类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地记叙和反映蒙古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蒙古学文库》。该丛书计划用蒙汉两种文字累计编写出版反映中国蒙古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100部,自1997年开始由辽宁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已出版的著作行销海内外,其中如盖山林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格·孟和著《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陈献国主编《蒙古族经济思想史研究》、额斯日格仓和包·塞吉拉夫著《蒙古族商业发展史》、齐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胡泊主编《蒙古族古代军事史》、巴音图著《蒙古族近代战争史》、苏和与陶克套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宝力格著《蒙古族近现代思想史》、图·乌力吉著《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苏鲁格著《蒙古族宗教史》、德斯来扎布著《佛教与蒙古文学》、呼格吉勒图著《蒙古族音乐史》、满都夫著《蒙古族美学史》、阿木尔巴图著《蒙古族美术研究》、贺喜格忙来著《蒙古族曲艺研究》、吉格木德著《蒙古族医学发展史》等等都是研究蒙古学的力著,有的已达到国际蒙古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蒙古族历史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化积累,是对蒙古族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各个领域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规律的探索,是几百年蒙古学产生、形成、发展以来成果的全面概括和继承发展。此外,还有薄音湖著《明代蒙古史论》(台北台湾蒙藏委员会,1998年)、周清澍著《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齐木德道尔吉著《蒙古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高文德著《蒙古奴隶制研究》(吉林长白山出版社,1980年)、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乔吉著《蒙古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斯钦巴图著《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韩)金成修著《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佟德富著《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宝贵贞著《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赛音吉日嘎拉编著《蒙古族祭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马世雯著《蒙古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仁钦道尔吉著《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乌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郭雨桥著《蒙古通》(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张秀华编著《蒙古族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等,不再一一列举。
整理研究有关蒙古民族的古代文献也是蒙古学研究的重要工作,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如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蒙古秘史》(中华书局,1957年),贾敬颜、朱风译注《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乌兰著《〈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王雄著《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研究项目成果,对于明代蒙古史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该书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自1994年始分集陆续出版,第一辑汇辑了明人以汉文所著有关蒙古的史料25 种,第二辑汇辑34 种,第三辑编辑点校了方孔癤的《全边略记》,第四辑编辑点校了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中蒙古女真人物传记。另外须提及,瑞典学者多桑(1780~1855)用法文撰写的《多桑蒙古史》,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了详细的叙述,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冯承钧将全书译成汉文,由中华书局、上海书店先后出版。
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著作,如林著《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田广金、郭素新著《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马利清著《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长寿著《北狄和匈奴》、《乌桓和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周伟洲著《敕勒与柔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林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新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鹭江出版社,2006年),张碧波等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其内容均与阴山历史文化相关,具有参考价值。
3 研究草原文化的著作
草原文化研究是近年兴起的课题。“草原文化研究工程”2004年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5年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是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术研究专长的研究课题,整个自治区都包含在其研究范围之内,阴山地域自然也不例外。阴山文化也可以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草原文化研究的成果大部与阴山文化相关。2007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第一期成果《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近500万字,共11 种12册著作,包括宝力格主编《草原文化概论》,晓克主编《草原文化史论》,扎戈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包斯钦、金海主编《草原精神文化研究》,呼日勒沙主编《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塔拉主编《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潘照东著《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上、下册),刘高、孙兆文、陶克套著《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陶玉坤著《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朋·乌恩著《蒙古族文化研究》,毅松、涂建军、白兰著《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等。
2008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被列入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中,“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一批新的成果问世。
4研究阴山地域历史文化的著作目前,全面系统论述阴山整个地域历史文化的著作尚为罕见,仅有笔者与四位学者合作撰著的《阴山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一种。但是研究阴山某一地区、某一方面历史文化的专著近二三十年却陆续编撰出版。
地方志之外,记述包头的历史著作有两部较为重要。一是张贵著《包头史稿》,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上卷,1997年出版下卷。
上卷记述远古时期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包头地区的历史,下卷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包头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第一部较为系统记载包头历史的著作。二是李绍钦主编《包头史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以纪事本末的体例,从包头五千年的历史中选取63个题目作了较为客观的记叙,其中二分之一的篇幅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史,尽管众手成书各个专题内容不平衡,但也是一部有特点的包头史著。张贵另编撰有《阴山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河水集》(远方出版社,2005年)、《黄土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三书,均分为政治军事篇、历史人物篇、社会经济篇、文化教育篇、宗教民俗篇五个方面,汇集了作者研究包头历史的专题文章,附录了关于包头的人口、垦务、街巷、寺院等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贵还主编了《老包头影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刊印老照片301 张,其中绝大部分拍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高毅、王志浩、杨泽蒙著《鄂尔多斯史海钩沉》(文物出版社,2008年),以近年考古发现资料为依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鄂尔多斯地质年代史及人类出现后的历史文化情况。杨泽蒙著《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记述了青铜时代独树一帜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并且探讨了北方青铜文明背后,被历史尘封了两千余年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萨楚日勒图编著《鄂尔多斯革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主要叙述了从19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鄂尔多斯蒙汉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牧人等编著《鄂尔多斯盐业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真实地总结记录了鄂尔多斯有史以来盐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是鄂尔多斯第一部盐务专业史。梁冰著《伊克昭盟的土地开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区开垦蒙旗荒地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策·哈斯毕力格图等编《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对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民族婚礼习俗作了系统的记述。陈育宁著《鄂尔多斯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以鄂尔多斯为对象,从历史、民族、经济、文化、民俗、生态、宗教等多方位、广角度进行了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关于呼和浩特的著作,主要有郝维民主编《呼和浩特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高延青主编《呼和浩特经济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王永夫主编《呼和浩特工业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佟靖仁著《呼和浩特满族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政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员会编《呼和浩特回族史》(内蒙古人民出版,1994年),郝诚之主编《呼和浩特民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
有关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的著作较少。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将人和大自然这一对不能相离的矛盾范畴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从地理、民族历史、经济等方面勾勒了河套这一特定历史地域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史。另有詹耀中编著《巴彦淖尔辞典》(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年),1997年乌兰察布盟政协内部印刷的《乌兰察布史略》等。须提及的是,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按窑系将2002~2003年度集宁路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精品进行了分类介绍。这批瓷器种类丰富,精品众多,涉及釉里红、青花、卵白釉、梅子青釉、结晶釉、白釉褐花、红绿彩等诸多品类。其中景德镇窑系49 件,龙泉窑系36 件,钧窑系22 件,定窑系11 件,建窑系14 件,磁州窑系19 件,耀州窑系5 件。这批瓷器具有明确的载体、清楚的地层关系,胎釉装饰时代特征鲜明,为金元时期的陶瓷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牛敬忠著《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运用社会史方法,从政治沿革、农垦、人口、社会阶级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对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政治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盖山林著《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金元时代及其之前活动于阴山东段地区的汪古部历史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综合性概述。其中包括汪古的族源、族属、部落世袭制度的形成以及汪古封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于研究阴山民族史具有重要价值。有关阴山地域重要历史人物,应特别提及珠荣噶译注的《阿勒坦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此书是现存关于明代蒙古最早的一部蒙文史著,作者不详,成书于17世纪初。全书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阿勒坦汗先世和阿勒坦汗的生平事迹,以及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
全书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较之其他蒙文史籍准确,可与汉文史籍相印证,是研究阿勒坦汗时期的蒙古族历史、蒙汉关系和蒙藏关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