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估算了一下位置,选取了一个点打算试一下爆破。
胖子最爱干这个事情,拎着安全火药蹦蹦哒哒的往小红旗的地方走。
我和小哥在临时做的掩体后面看。
“小哥你猜咱们这次能不能搞定。”我没话找话。
小哥眼神深不见底,仔细盯着前面,点点头。
我想着也差不多,看着旁边的土样。
这样的土样能找到的概率已经很大了。
我其实不太想一下来就搞一个盗洞。
这样听起来很好,其实风险很大。
不知道墓葬的主人,不知道朝代,就会很危险。
了解墓葬背景其实还是很重要的。
最先需要了解的是主人的品级。
我们这样敲打了大约十米,感觉差不多了,抽出来看了看。
开始是草木腐植质,然后是草原常见的黄红土,然后我看到了很薄很薄的一层黑土。
这一层很薄很整齐,是草木灰。
草木灰是古代广泛存在的消毒剂原料,具有很强的杀灭病原菌及病毒和昆虫的作用,其效果与常用的强效消毒药烧碱相似。
制作草木灰,要做的就是收集一些树柴枯枝或是秸秆之类的废弃植物,将它们放在一个桶或者干脆聚集一堆,用大火烧尽,之后使用其作为原材料,制作不同元素的草木灰。
有的草木灰,有很强的杀虫和抑制虫卵孵化的作用。
草原虫蚁巨多,若是不做好除虫,棺木不用防盗,光是虫子就能吃干抹净。
然后是石灰。
陶弘景说石灰,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饮之,则腹痛下痢。疗金疮亦甚良。
石灰也是石灰具有较强的碱性,在常温下,能与玻璃态的活性氧化硅或活性氧化铝反应,生成有水硬性的产物,产生胶结。因此,石灰还是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
墓葬里一般用做外层防腐。
原始社会凡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岩石,如石灰岩、白垩、白云质石灰岩等,都可用来生产石灰。
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适当温度下煅烧,排除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即为石灰,又称生石灰。
草原不存在生石灰矿,就地锻造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里的地下建筑来自权贵或者皇家。
然后是沙子。
这是很少见的。
很可能是机关流沙。
我们真的很不欢迎这样的东西。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的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所以我们一旦碰到这样的手感就会异常不爽。
一般这样的沙子下面应该就是岩石,但是我看了看洛阳铲,发现居然还有一层土。
这层土是黏土,带着微微的红黑色,有一点腥味,我仔细瞄了一下。
是黏土。
按地质成因黏土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残留黏土和沉积黏土。残留黏土亦称原生黏土,是指那些没有经受自然力搬运的、与母岩残留在一起的黏土,我国的南方所产黏土主要属这一类型。
北方,尤其是草原,是没有黏土的。
更不会有红色的黏土。
我觉得奇怪。
然后发现了更奇怪的事情。
草原,怎么会有河沙?!!
年代向来是判断规模和时段的重要依据。
葬礼为丧礼的延续,而在许多文化中,葬礼后还有祭祀,为生者企图与死者往来的活动。由于中国人一向对丧葬采取谨慎的态度,故人类著实可以利用墓葬材料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宗教与社会现象。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使用象征身份地位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