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剌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属中医学"项筋急"、"项肩痛"、"眩晕"等范畴。其临床表现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痠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解剖生理】
颈椎共有7个,椎间盘6个,椎管和推间孔由椎体和椎弓组成。除第一、二颈椎外,颈3~7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图5.1)。
(一)寰椎:即第一颈椎,上连枕部,组成枕寰关节。寰椎无椎体,也无棘突,适宜头部作环转运动。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与枢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后弓较长,有向上后方的结节,是项韧带和头后小直肌的附着处,侧块上方与枕骨髁构成枕寰关节,侧块下方与枢椎构成寰枢关节。(图5-2,5-3)
(二)枢椎:即第二颈椎,在椎体上方有一齿状的隆起,称为齿突,与寰椎构成寰齿关节,头做旋转运动时,齿突为轴枢,故又称枢椎。第二颈椎棘突长而粗大,横突较小,下垂,不分叉,便于头向左右活动(图5-4)。
(三)第三至第七颈椎:基本结构大致相同,每节椎骨均包括椎体、椎弓及突起等。前面椎体的连接,主要是钩椎关节,后缘是关节突关节。第三至第七颈椎椎体上缘呈左右方向的凹陷,在椎体两侧偏后方有向上的崎状突起,称为钩突,左右两侧的钩突呈臼状包绕上方的椎间盘,并与上椎体形成滑膜性关节,即钩椎关节。此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椎间盘向侧方脱出,当椎间盘退化变薄时,上下椎体缘往往发生碰撞而磨损,因而极易产生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缩小。
(四)颈椎的椎弓根较短而细,因此椎骨的上、下切迹较为狭窄,两者深浅也近似。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组合形成椎间孔,颈椎的椎间孔为斜位的骨性管,呈卵圆形,其纵径大于横径。由于椎间孔的前后径小,若后关节突和椎体向前、后移位或骨赘形成,则可使前后径进一步缩小,临床上易出现神经根和椎动脉受挤压。
(五)关节突间关节:位置接近水平,因此稳定性较差,脊神经根位于此关节的前方,一旦椎间盘发生萎缩性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间关节囊松弛,就容易发生椎体滑脱,从而使椎间孔变窄而产生神经根刺激症状。
(六)颈椎横突:由椎弓和椎体相连合成,其根部有一圆孔,称为横突孔或椎动脉孔。椎动脉从颈总动脉的后上方上升,进入第6颈椎的横突孔,向上于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
【病因病机】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内因,各种急慢性颈部外伤是导致本病的外因。由于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使椎间盘发生退变,导致关节囊和韧带松弛,椎骨间滑移活动增大,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久之产生骨赘增生、韧带钙化,直接和间接地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而使颈椎病发作。
(一)内因:在一般情况下颈椎椎间盘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退变从软骨板开始并逐渐骨化,通透性随之降低,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最终形成纤维化,缩小变硬成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进而导致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由于椎间隙变窄,使前、后纵韧带松弛,椎体失稳,后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变小,关节面易发生磨损而导致增生。由于以上因素使颈段的脊柱稳定性下降,椎体失稳,故椎体前后形成代偿性骨质增生。总之,椎体后关节、钩椎关节等部位的骨质增生以及椎间孔变窄或椎管前后径变窄是造成脊髓、颈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压的主要病理基础。
(二)外因:颈椎的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是引起颈椎病的外因。由于跌、扑、扭、闪或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如会计、缝纫、刺绣、打字等工作的人均可使颈椎间盘、后关节、钩椎关节、颈椎周围各韧带及其附近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破坏了颈椎的稳定性,促使颈椎发生代偿性骨质增生。若增生物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和软组织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此外,颈项部受寒,肌肉痉孪,使局部缺血缺氧,也可引起临床症状或诱发各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1.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
2.受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其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
3.当颈部活动、腹压增高时,上述症状会加重。
4.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畸形。
5.患侧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坠落。
(二)脊髓型颈椎病
1.四肢麻木、酸胀、烧灼感、僵硬无力。
2.头痛、头昏、大小便改变(如排尿、排便障碍,排便无力或便秘等)。
3.重者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甚至出现瘫痪。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1.每当头部取过伸位或转向某一方位时,即出现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
2.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楚。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或头晕,枕部或颈后痛。
2.心跳加快或缓慢,心前区或有疼痛。
3.股体发凉、局部皮温降低,肢体遇冷时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疼痛加重,也有指端发红、发热、疼痛或痛觉过敏。
4.或有耳鸣耳聋等。
(五)混合型颈椎病
指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
【检查】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1.压痛:在病变节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
2.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3.颈部肌肉张力增高,局部有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物。
4.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6.X线片示与临床表现和检查一致。
(二)脊髓型颈椎病
1.肢体张力增高,肌力减弱。低头一分钟后症状加重。
2.肱二、三头肌肌腱及膝、跟腱反射亢进,同时还可出现髌阵孪和踝阵孪
3.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
4.霍夫曼氏征和巴宾斯基征阳性。
5.X线片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脊髓造影可见异常。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变节段横突部压痛。
2.颈椎旋转到一定的方位即出现眩晕,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消失。
3.X线片示钩椎关节侧方或后关节部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4.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扭曲。
5.脑血流图可出现异常。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颈5椎旁压痛。
2.X线片示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3.根据临床体征排除其他疾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就可有初步诊断印象,通过进一步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当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部风湿病:有颈肩上肢以外多发部位的疼痛史,无放射性疼痛,无反射改变,麻木区不按脊神经根节段分布,该病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服用抗风湿类药物症状可好转。
2.落枕:颈项强痛,无手指发麻症状,起病突然,以往无颈肩症状。
3.前斜角肌综合征:颈项部疼痛,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触电感,肩部下垂时症状加重,肩上举时症状可缓解,前斜角肌痊孪发硬,艾迪森氏试验阳性。
(二)脊髓型颈椎病
1.颈脊髓肿瘤: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压迫平面以下显示椎间孔增大、椎体或椎弓破坏。造影片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
2.脊髓粘连性蛛网膜炎:可有脊神经感觉根和运动根的神经症状,亦可有脊髓的传导束症状。腰椎穿刺,脑脊液呈有不全或完全梗阻现象。脊髓造影,造影剂通过蛛网膜下腔困难,并分散为点滴延续的条索状。
3.脊髓空洞症:好发于20~30岁的年轻人,痛觉与其他深浅感觉分离,尤以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较为突出。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1.梅尼埃病:平时可见症状,常因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波动而发作。其症状有头痛、眩晕、呕吐、恶心、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症。
2.位置性低血压:病人突然改变体位时,尤其从卧位改为立位时,突然头晕,而颈部缓慢活动都无任何表现。
3.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心绞痛:有冠心病史,发作时心前区剧烈疼痛,伴胸闷气短、出冷汗,心电图有异常表现。含服硝酸甘油片有效。
2.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紊乱症:X线片示颈椎无改变,神经根、脊髓无受累现象。应用调节植物神经类药物有效。对此病人需长期观察,以防误诊。
【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二)取穴与部位: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等穴和颈肩背及一侧上肢部。
(三)主要手法: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拔伸旋转法、搓拿法、揉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1分钟,从风池穴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5分钟左右。随后用法放松患者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分钟左右。
2.然后做颈项部拔伸法,医者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患者身体下沉,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
3.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为主,用多指横拔腋下臂丛神经分支,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
4.牵抖患侧上肢2~3次,最后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轻快感为宜。
【注意事项】
(一)对颈椎病的推拿治疗,尤其在做被动运动时,动作应缓慢,切忌暴力、蛮力和动作过大,以免发生意外。
(二)低头位工作不宜太久,避免不正常的工作体位。
(三)避免头顶、手持重物。
(四)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过低、过硬。最好另用一只小枕头,垫放在颈项部。
(五)治疗后,可选用一宽硬领围于颈项部,用以固定颈椎,并要注意保暖。
(六)本病可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重量约3~5kg,每次20~30分钟。
(七)对脊髓型颈椎病,推拿治疗效果不佳,或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考虑综合治疗。
【按语】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除脊髓型外,其他各型预后良好,经推拿手法治疗,能消除炎症,拉开椎间隙,纠正后关节错缝,改变骨赘物和神经、血管的相对位置,缓解症状,故在发作中治疗尤为适宜。脊髓型颈椎病若出现痉孪性瘫痪和排便障碍时,应采用手术治疗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