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最早出自《增广贤文》的话语更多地被运用到了人际交往方面,以至于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变成了这样:当我们碰到了一个问题,通过了艰苦的努力看似仍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回避或者放弃,因为这一问题很可能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在此事上消耗再多的精力也不一定会获得好的结果。其实,我们更应该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若使用当前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后退一步,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老一辈人总说,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肯动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正确的思想在哪里都是正确的。在国外心理学领域,这种“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最早被命名为“概念扇”。如今,它被称为“发散思维”,而是否拥有发散思维,已经成为个人是否聪明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20世纪初,美国一家名为史古特的纸业公司购买了一大批准备制作成各种写作材料的纸。但是,由于运送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疏忽,使得纸面潮湿无比,同时还产生了皱纹,因此无法使用。
在面对着一整个仓库即将报废的纸品时,大家都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在高层主管会议上,有人提出建议:将这些已经受损的纸全部退还给供货商,以减少损失。这一建议几乎获得了所有与会者的赞同。
时任总经理的史古特却认为这样做并不妥当,自己不能因为己方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这样做不仅会造成他人的负担加重,更会使公司的信誉蒙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反复的实验之后,他决定在这些卷纸上打上小洞,让纸片更容易撕成小张小张的。由于纸上本身就有褶皱,使得纸质变得更加柔软,再加上后期打上的小洞,这种本应被弃之不用的材料,竟然成为了极方便的卫生用品。
史古特将这种纸品命名为“桑尼”牌卫生纸,并将它们卖给了饭店、车站与学校等各大机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这种卫生纸非常好用,因而大受欢迎。如今,这种柔软、便捷的卫生纸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在遇到了问题以后,许多人总是直接解决问题,并认为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短。但是,许多问题的求解仅靠直线方法是无法如愿以偿的。在这种时候,学会让自己发散思维、360度全方位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或许便可以令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当你为自己遇到困难而举步维艰时,不要以为这便是自己人生中的沉沦时刻,你要明白,并不是你没有成功的潜质,而是你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功模式。让自己学会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绕开带给自己困扰的“碉堡”,也许你便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由于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有所不同,思维方式往往会根据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再加上环境的进一步缔造来促进思维的不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往往呈现为永无止境的进步形式。个人不断地进行新事物的接收,并同时学习自己不懂的技能,而个人的思维广度也会随之不断扩展。
从发散思维开始,培养建造“方案树”能力
发散思维近年来在心理学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的范围与方向限制,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与标准去思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给陷入思维困境的人们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灵感。
这与我们习惯使用的具体解决方案类的想法有所不同:实际生活中,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点子”,而发散思维往往是从这个“点子”出发,采取渐步后退或者概念化的过程,使解决方案进一步被分解成多个层次,然后再横向移到其他的方向上,进一步逐层地细化。这样便可以找出所有的方法。而这一过程往往形成以下模式:
[插图]
发散思维中的具体理念
•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方向: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概念:事情的基本方法或方式。
•主意:解决问题的直接手段,这个主意必须是具体的、可以直接付诸实践的。
当然,在发散思维的“方向”与“主意”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多层次,这些层次可以统称为“概念”或“方向”。在“概念”、“方向”与“主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方向是最为宽泛的概念,概念是较为具体的方向,而主意总是做某事的具体方法,是可以执行的过程。
“概念”与“方向”的区别是相对的:“方向”只是你能想到的最宽泛的概念。如果你还能想出更宽泛的概念,那么那个概念就成为方向。目标、方向、概念和主意最终构成一个方案树。
[插图]
对一般人而言,想要让自己从一开始就学会这种方案树式思维明显有些强人所难,但在遇到了具体问题时,我们其实可以从打破定式思维开始,让自己尝试多向思维。
发挥想象力,利用发散思维打破常规
想要培养发散思维,进行思维的扩展,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方式。
积极地发挥自我想象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言道:“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个人创造性需要个人拥有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可以激发自我创造欲望的能力。平日里,不应让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寻求正确答案”影响之中,而是应该更加积极地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二次思考,利用曾经拥有过的经验与知识,来扩展思维,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对众多方法进行甄别,挑选出最优答案。
将标准答案淡化,让自己进行多向思维
单向思维往往属于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能体现出高质量的思维。不管是个人学习还是工作,都应不唯书、不唯上,不轻信、迷信他人。在思考问题时,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一些“假定”、“假如”、“否则”一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去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想他人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敢于打破常规,将思维定势弱化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对学习造成妨碍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那些我们早已知晓的东西。思维定势往往可以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对待生活中的一般问题时,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让我们节省大量的做事时间,但是在需要进行创新与开阔性思维时,思维定势便会成为个人的“思维枷锁”,使个人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受到阻碍,使新知识的吸收受到影响。
因此,唯有让自己敢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去打破常识思考问题,并在新型思考方法的基础上生产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来,才能让自己培养起较强的思维创造能力。
敢于对已有定论进行大胆质疑
中国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言:“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人是否拥有质疑能力,是个人学习思维与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而质疑往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突破口。
平日里,在面对已形成定论的问题解决方法时,让自己有根据地进行质疑,同时尽量寻找到可以在更节约时间、精力的基础上更快速完成工作的方法,让自己不断地体会新的学习创造方法,并对自己原有的思考与结论进行反思,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已成定论的问题。在这种良好的自我学习与创造过程中,往往会培养起极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会进行合理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被称为逆向思维,是指按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思维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让自己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反向思维往往不受旧观念的束缚,而且会积极地突破常规,使个人敢于标新立异,从而表现出对探索新事物、新方法的积极进取态度。拥有反向思维的人往往不会满足于人云亦云,敢于在立足于实际的基础上去质疑传统看法。
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认为,敢于反向思维是个人能否超越局限、打破常规、取得新发现的关键:“有时候,你需要离开经常行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中,你便肯定能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学着让自己去潜入“森林”中,敢于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些前人未曾见过的风光,你才有机会看到他人不曾观赏过的迤逦风景。
很多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总是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但事实上,许多问题的求解是无法靠直线方法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让自己尝试着使用发散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敢于利用迂回的角度与方法去审视问题,或许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