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有个问题了。就是李白到底有没有个妹妹,叫李月圆。
因为,百度百科上有她这个人,出生的时间也有。但是,我觉得没有,因为这个人出自于宋朝一个人的书里的。然后她的生平是她三岁时候跟着父亲入蜀青莲市。后来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出蜀地。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个疑点,百度百科上在说李白不是自己一个人出去的,而是带着他妹妹的未婚夫一起出去的,那么这个时候又有了两点可能1.他的准妹夫也想出去当官,就和李白一起出去了。2.不可能!
因为李白和他准妹夫没有血缘。而且李白出蜀地时还写了"大丈夫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如果他带了他的准妹夫的话,那么他应该不会写"辞亲"了。而是"辞乡"了。因为,他的妹夫也是算他的家人的。后来百度百科上又说他的未婚夫到了湖北就死了,所以李白非常对不起他的妹妹,后来就没有回过家了。这里也有个疑点,因为后来一生没有回过家不太可能,而且,他犯了个这么大的错误,他一定会喝酒,一喝酒就一定会写诗!但是没有诗表达了他的悲伤,难过或者自责。再来看李白的去湖北的路线,大概是蜀--重庆--江苏扬州--河南临汝县--湖北。但是,开元十四年秋李白病了,在扬州。那么他的准妹夫一定会照顾他的,因为不然人情上说不过去。李白一定会感动的要死,一定会写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白去桃花潭的时候,明明是汪伦骗了他,但是汪伦把他照顾的很好,所以李白十分感激,所以就写下了《赠汪伦》。
(《赠汪伦》的背景:一天,他旅游到宣城,正在楼上和朋友喝酒,忽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很奇怪。写信的人叫汪伦,可是李白并不认识,可是他却在信里对李白说:"李白先生,您不是非常喜欢游览吗?我啊,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您不是非常喜欢喝酒吗?我这里有万家酒店。"(原文:"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心生向往。第二天就出发去了信里所说的泾县。
李白一见到汪伦,就兴致勃勃的要去看十里桃园和万家酒楼。这时汪伦才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叫桃花潭。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是我们这里的酒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但是,我是您的粉丝,仰慕你很久了。我一直以来都想邀请您能来我的家乡,但是我担心您拒绝,这才出此下策,请您不要见怪。"李白一听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此后的几天,汪伦带着自己的偶像四处游玩,跋山涉水。并且拿出自己特意为李白做的几十坛好酒。设宴款待李白和乡亲们。几天下来李白感受到了汪伦的热情好客,两人非常投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离别的时候,李白也就写下了《赠汪伦》一诗。)
这个还是李白没有病的时候,那么他现在有病了,他准妹夫照顾他一定会感动要死,就算,他妹夫没有照顾好,没有给他喝酒,李白也一定会写诗的。可是,现在,目前没有看到。然后,在他的路途中,他还认识了孟浩然。那么孟浩然这个人呢,他不是不想当官,只不过他不太会说话,所以呢,把皇帝惹生气了。就没有机会了,就去隐居了。但是,现在的孟浩然和李白(和准妹夫)都是没有科举考过的人,(孟浩然是开元十五年第一次科举)都是要追梦的人。虽然年龄相差有点大…但是,他们聊的话题应该是有共同点的。这个时候准妹夫没有死。可是,李白在那个是候已经是比较有名气的了,但是,李白带个一点名气也没有的准妹夫(因为如果他有名气,那么就知道他是谁,就能知道李白有没有妹妹了)。所以,按照孟浩然现在的身份,他是不太可能会和带着个"亲属团"的人结识,成为朋友的,更加不可能一见如故。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在《蜀道难》里头的一句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句话的意思是:"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注意"家"这个字。因为他说的家应该是自己父母的家,不是在桃花岩的和许夫人的那个家。可是如果他真的对于她妹妹有愧(准妹夫死了),那么他应该很敏感"家"这个字,在当时。所以,我认为他应该是没有妹妹的!!!
除非李白不是特别的经常写诗😓😓
下面是百度百科上的李月圆:
李月圆,生于公元703年,相传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妹妹(出自宋代杨天惠所撰《彰明逸事》,但此书存有争议),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3岁随父入蜀,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乡。
少小聪明
李月圆不但是个大美女,还是一个大才女。李月圆比李白小两岁,月圆和哥哥李白一起跟父亲李客读书,平时也喜爱吟诗作对。由于月圆心思细密,口齿伶俐,有时还比李白略胜出一筹,特别是对对联,比李白更是敏捷,一点也不让哥哥领先。
坚守爱情
传说中,李白最对不住的人便是他这个妹妹。李白25岁出川后,到死也没有回来过。据说是他无颜回来,因为李白离开青莲时,带上了李月圆的未婚夫作伴。当他们一行到达湖北时,李月圆未婚夫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到青莲,李月圆悲痛不止。李月圆坚守爱情,至死不逾;粉竹楼前的小院中有小亭花架,翠竹丛中坐着汉白玉雕塑的李月圆像,端庄静穆,低首沉思。不知道她是在思念云游四方的胞兄,还是在思念和胞兄一起离去却再没回来的未婚夫。
李月圆代李白尽孝
相传李月圆年青时,为代哥哥李白尽孝,虽许配人家,但留而未去,于是李白为妹妹建造了这个粉竹楼作为绣楼。月圆常与女友张雪娥在这里居住,日日以琴棋书画自娱。晨昏之时,便将洗脸后的脂粉水泼于楼下的竹林之上,时间一长,竹上便覆了一层白粉。于是,后人便将此楼称为粉竹楼,至今还保留着月圆的故居。位于青莲场北的太华山西麓。李月圆死后,就埋在陇西院后的山坡上。《彰明县志》记载:“李氏月圆墓,县西十五里天宝山陇西院旁,道光八年(1829年)培修。”在墓前不远的地方,有一方石刻,上面的诗句让人回味:“阿兄文坛早蜚声,妹冢亦存输社名。畊读并传民意重,太白月圆共长生。
李月圆对对
传说,有一年中秋夜,天高气爽,月明星稀,景色十分迷人。李客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赏月,共享天伦之乐。喝了几杯之后,李客兴致盎然,便想试试儿女的才华,便说:“今夜月白风清,合家团聚,我出个对子,你兄妹二人来对。”
李客说:“山清水秀。”“花好月圆。”李白随口对道。月圆一听哥哥用自己的名字作对,把嘴一翘,脱口而出:“桃红李白。”
李客见此情形,不便夸奖谁,又不好责备谁。李白妈妈打岔说:“都不好,还是听我的。‘人寿年丰’。”
李白笑着说:“不好不好!”“有啥不好的?”李妈妈问道。“大家不要争了,我再出一对你们对。盘江、涪江、长江,江流平野阔。”
月圆抢着说:“匡山、圌山、岷山,山数戴天高。”(作者注,匡山、圌山、岷山、戴天山都是四川江油附近的名山)
李客说:“好,对得好。”李白笑道:“初月、半月、满月,月是故乡明。”
李妈妈说:“白儿对得也不错。”就这样,你出一对,他出一对,一家人一直对到深夜。
纪念
粉竹楼是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有《重修粉竹楼记》碑,记载其事:“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迨兵燹后,庙宇倾圮,基址犹存。”门为朱红色,用宝顶中花、熬鱼鸱、草翼角等加以装饰。正中有竖匾一道,上有青瓷片镶嵌的“粉竹楼”三个大字山门上有对联四副,很有意思,分别为:“犹是陇西布衣不吾欺也;或谓山东李白其谁信之”、“月圆徽音不远;谪仙何时归来”、“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月冷江干成胜迹;风来海表识高贤”。
196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立碑保护。1987年,江油县政府决定,将彰明中学内的太白楼折迁过来,重建粉竹楼,保持了木构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楼分上下两层,陈列有表现李月圆与李白兄妹情深的书画作品。楼柱上的对联是:“登楼巳销魂,剧堪怜粉竹芳丛、蒲花古井;邀月当酌酒,莫辜负红岩夜雨、漫波斜阳。”
下面是百度百科上对于汪伦的介绍:
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著名诗人李白好友。
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
汪伦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好友交往
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于李白。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描写朋友之间友情,情真意切,千古动人心。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追赶到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朋友间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的赤子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牵动手足之间的情谊也油然而露,感人肺腑!
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籍贯考证
汪氏谱中还特别记载:47世祖泰元居太平,年四十卒,葬父墓侧,生二子,仁泰、仁恭。到了仁泰是48世,生二子,凤思、凤林,凤林即汪伦。风思成才后在歙县任县令。歙县是周公后汉末汪文和为避乱迁皖南汪氏第一居住地,40代后就迁太平县了。所以谱中记载风思到歙县任县令是“复居故里”。到风思时是49代,因此汪伦籍贯不是歙县应是太平县。汪伦出生在太平县,到泾县任县令时,其父仁泰没有随长子风思去歙县,而是随次子汪伦迁居泾县,直到81岁在泾县桃花潭谢世。汪伦卸任后也定居于泾县桃花潭。
为什么长期以来,汪伦一直被以为是泾县人?主要是皖南的一些《汪氏宗谱》记载有笔误,将仁泰“自太平迁泾县”,少了“随子任”三个关键字。40世祖汪叔举早就居歙县(今属绩溪县)大庙汪村,后人居太平县。从宋、明、清以来泾县地方志都误记汪伦是泾县人。从2005年开始,桐城学者汪兴吾根据桐城的多家《汪氏宗谱》考证第一次提出了汪伦是太平人的见解,随后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汪茂和经考证也认为太平县的确是汪伦的籍贯和出生地。